《奔亡道中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7:26:18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函谷关犹如美玉般的关隘,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呢?
洛阳就像是易水,嵩岳则是燕山。
民俗已变,羌胡的语言流行,人们的面容多了沙塞的痕迹。
申包怀着悲痛痛哭,七天以来鬓发已苍白。

注释:

  • 函谷:函谷关,古代著名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
  • 玉关:形容函谷关的美丽。
  • 生还:回归,回到故乡。
  • 易水:古时的河流,传说中荆轲刺秦王的地点。
  • 嵩岳:指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五岳之一。
  • 燕山:位于今河北省,古代的名山。
  • 羌胡:古代西北民族的统称,指边疆的少数民族。
  • 沙塞:指因战争或动乱带来的贫困与愁苦。
  • 申包:指申包胥,古代的人物,因悲痛而哭泣。
  • 鬓毛斑:指鬓发已白,象征着忧愁与年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以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而闻名,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奔亡道中五首》是李白在流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带来的苦痛的感慨。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身处动荡之中,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深刻而真挚。

诗歌鉴赏:

《奔亡道中五首 其四》是李白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写就的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诗的开头以“函谷如玉关”描绘了函谷关的美丽,暗示着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归乡的渴望。诗句中提到的“洛阳为易水”,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一个英雄的悲壮命运。

李白在诗中用“俗变羌胡语”表现了文化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反映出战乱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诗中“人多沙塞颜”则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苦难,令人感受到深重的悲哀。最后一句“七日鬓毛斑”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时局的无奈,展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函谷如玉关:通过比喻表达函谷关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向往。
  • 几时可生还:表现了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无奈。
  • 洛阳为易水:用地名作对比,暗示历史的悲剧。
  • 嵩岳是燕山:强调自然景观,暗示人的命运与自然的关系。
  • 俗变羌胡语:反映社会变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失落。
  • 人多沙塞颜:描写人们因战争而受苦的惨状。
  • 申包惟恸哭:引用历史人物,增添悲情。
  • 七日鬓毛斑:通过细节描写,突显内心的焦虑与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函谷关比作玉关,增强了诗的美感。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引用:用申包的故事增强诗的历史深度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动乱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体现了李白心中那份深沉的忧伤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函谷关:象征家乡的美丽与向往。
  • 易水:引发对历史悲剧的联想。
  • 羌胡:代表外族对中原文化的冲击。
  • 鬓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函谷关”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的山川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战争的痛苦
      答案:B
  2. “洛阳为易水”中,易水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 A. 荆轲刺秦王
    • B. 诗人流亡
    • C. 战乱
      答案:A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人生哲理
    • B. 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社会动乱的感慨
    • C. 自然描写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在描写家国情怀时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豪情与理想,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两位诗人共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性和深度。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