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吹笙曲》
时间: 2025-01-17 09:27: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吹笙曲
李白 〔唐代〕
仙人十五爱吹笙,
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
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
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
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
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
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
一遇浮丘断不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的仙人,他年约十五,喜欢吹笙,学会了昆丘山上彩凤的鸣唱。起初,他听说可以炼气食金液,接着又听说要朝天去玉京。玉京遥远,几千里之遥,而那凤笙却似乎无穷无尽地飞去。想要叹息离别的声音,却在红唇上发出,更多的是对别离曲调的感叹。此时此刻,惜别的情景让人难以忍受,而在这个地方相见却又不愿分开。重吟那真正的乐曲,伴随着清吹,奏响了仙歌,回荡在绿云之中。绿云和紫气朝着函关飘去,访道之旅应该去寻求缑氏山。不要学习王子晋吹笙,一旦遇到浮丘,便再也无法返回。
注释
- 仙人:指神话中的神仙,通常具有超凡脱俗的特质。
- 昆丘:传说中的仙山,寓意着仙气和纯洁。
- 炼气餐金液:指道教炼丹术,炼气以求长生不老,餐金液即食用金丹。
- 玉京:传说中天宫的所在,象征着极乐世界。
- 绛唇:指鲜艳的红唇,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流纤指:形容柔美的手指,暗指舞动的姿态。
- 缑氏山:指道教名山,寓意修道之地。
- 王子晋:指王子晋,传说中的人物,因追求长生而失去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享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抒发个人情怀和对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凤吹笙曲》创作于李白游历期间,受道教文化和个人修道理念的影响,表达了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凤吹笙曲》是李白对仙人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抒发,诗中充满了对自由与超脱的渴望。开篇描绘仙人喜爱吹笙的情景,展现了年轻仙人的天真和对音乐的热爱。接着,诗人引入炼气与金液的概念,表现出道教文化的影响。通过“玉京”“缑氏山”的描写,传达了对道教理想境界的追求。
全诗的情感在离别时达到高潮,诗人对离别的感叹和不舍让人感同身受。使用“重吟真曲”和“清吹”,不仅体现了音乐的美感,也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最后,诗人告诫道不可追随王子晋的脚步,寓意着追求长生的代价,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人十五爱吹笙:描写仙人年轻且热爱音乐的形象。
- 学得昆丘彩凤鸣:表现他学习昆丘山的凤鸣,暗示追求高雅的艺术。
- 始闻炼气餐金液:引入道教的炼丹术,象征追求长生的理想。
- 复道朝天赴玉京:表达追寻理想境界的愿望。
- 玉京迢迢几千里:强调理想的遥远和艰难。
- 凤笙去去无穷已:音乐的美好似乎无穷无尽。
- 欲叹离声发绛唇:表现对离别的感伤。
- 更嗟别调流纤指:进一步描绘别离时的情感。
-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深刻表达惜别的情感。
- 重吟真曲和清吹:再度强调音乐的美。
- 却奏仙歌响绿云:描绘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 绿云紫气向函关:象征追求理想的旅程。
- 访道应寻缑氏山:建议寻求修道之地。
-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警示追求长生的代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笙”,用凤凰的声音比喻美妙的音乐。
- 拟人:将音乐赋予情感,使其充满生机。
- 对仗:如“绿云紫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离别的感伤,体现了对自然、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仙人:象征着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理想人物。
- 凤笙:代表音乐的美好与仙境的和谐。
- 玉京:象征理想境界和长生不老的追求。
- 绿云紫气:代表道教文化中的自然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昆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种乐器
- C. 一个神仙
- D. 一种食物
-
诗人告诫不要追随哪个历史人物的脚步?
- A. 李白
- B. 王子晋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欲叹离声发绛唇”中的“绛唇”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眼睛
- B. 鲜艳的红唇
- C. 高贵的地位
- D. 身体的健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凤吹笙曲》都体现了李白对自然与自由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后者则更集中在音乐与情感的交融上。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