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诸僚长登茱萸亭》
时间: 2025-01-19 18:53: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与诸僚长登茱萸亭
作者: 潘梅 〔明代〕
令节凭高引兴长,
半天秋色落壶觞。
茱萸亭畔濡凉露,
砧杵人间捣夕阳。
天碧纵横啼过雁,
山青悲咽乱唫螀。
不知此日龙山会,
潦倒谁如落帽狂。
白话文翻译:
在这令人在高处凭栏的节日里,心中的兴致似乎更加悠长;
半边天的秋色映照在酒壶和酒杯上。
茱萸亭旁,清凉的露水湿润了大地,
人间的捣衣声在夕阳下回荡。
天空清澈,像纵横的线条,雁阵在啼叫,
山色苍翠,似乎在悲咽,蟋蟀在喧闹。
不知道今天的龙山会有多少人来,
潦倒的人又有谁像我一样失去理智?
注释:
字词注释:
- 令节:指重阳节,九月九日。
- 凭高:指在高处眺望。
- 觞:酒杯。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佩戴以驱邪。
- 砧杵:捣衣服的工具,象征劳作。
- 夕阳:傍晚的太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龙山会:重阳节时的聚会,象征传统的节日活动。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古代重阳节是登高、饮酒、赏菊的重要节日,常常与健康长寿联系在一起。
- 落帽狂:意指失去理智的人,表达诗人的孤独和潦倒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梅,明代诗人,以其细腻清丽的诗风著称,常在诗中融入自然景观与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与友人登高望远,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与诸僚长登茱萸亭》是潘梅在重阳节时所作,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感人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在节日中的复杂情绪。诗的开头,作者以“令节凭高引兴长”引入,传达了重阳节的欢乐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对长久之兴致的期待。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尤其是“半天秋色落壶觞”,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美丽,还暗示了饮酒的欢愉与短暂。
随着情感的逐渐深化,诗人回归现实,提到了“砧杵人间捣夕阳”,反映出生活的辛劳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天碧纵横啼过雁,山青悲咽乱唫螀”,通过对天与山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界的悲凉与孤寂,似乎在映衬着诗人的内心感受。
最后,诗人以“潦倒谁如落帽狂”收尾,表现出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反思,使整首诗在欢庆的表象下,透出一丝悲伤与惆怅,令人深思。整首诗在节日的欢愉与人生的苦涩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令节凭高引兴长:重阳节在高处眺望,激发了长久的兴致。
- 半天秋色落壶觞:秋天的颜色洒落在酒杯上,映衬着节日的气氛。
- 茱萸亭畔濡凉露:茱萸亭旁的露水清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砧杵人间捣夕阳:捣衣声在夕阳下,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忙碌。
- 天碧纵横啼过雁:清澈的天空下,雁群在鸣叫,表达自然的生机。
- 山青悲咽乱唫螀:山的青翠中透出悲伤,蟋蟀的叫声乱入,显得格外凄凉。
- 不知此日龙山会:不知今天会有多少人聚集在龙山。
- 潦倒谁如落帽狂:感慨自己潦倒,失去理智,反映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苦乐。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山与蟋蟀的描写赋予了情感,使景与情相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色与氛围,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透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茱萸:象征长寿与吉祥。
- 酒:代表欢庆与聚会。
- 雁:象征友情与离别。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凉露:代表清新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砧杵人间捣夕阳”中的“砧杵”指的是什么?
- A. 烹饪工具
- B. 捣衣工具
- C. 书写工具
-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
- A. 快乐无忧
- B. 孤独惆怅
- C. 积极向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九日与诸僚长登茱萸亭》均为重阳节作品,但《登高》更多地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而《九日与诸僚长登茱萸亭》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李白著
- 《明代文学史》——张华著
- 《古诗词解析大全》——王强著
以上内容力求全面,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九日与诸僚长登茱萸亭》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