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虞山遇雨宿兴福禅院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1:0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到林峦觉眼明,
登高况是客中情。
山当木落先疑雨,
院有僧期不愿晴。
欹枕静听钟鼓报,
推窗遥指涧泉生。
可怜一夜清无寐,
心在前峰梦未成。
白话文翻译
每次来到林峦,我的视线便会变得清晰,
登高远眺,尤其是身为客人的我心情更显悠然。
山上树木落叶,似乎就要下雨,
寺院中僧人约定不愿意天气晴好。
我侧卧在床静静倾听钟声和鼓声的回响,
推开窗户遥指涧水流淌的生机。
可怜我一夜无眠,心中挂念前峰,梦却未能成真。
注释
- 林峦:指山林和山峦。
- 客中情:指身为客人时的心情。
- 木落:树木的叶子掉落,暗示秋天的来临。
- 僧期:僧人约定。
- 欹枕:侧卧在枕边。
- 钟鼓报:寺院中的钟声和鼓声,通常用于报时。
- 涧泉生:指山涧的泉水涌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淳耀,明代诗人,字子瑄,号晦庵,生于浙江,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题材为主,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登虞山时,因遇雨而宿于兴福禅院,表现出在自然景色中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寄托了对宁静与梦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登高时的情景与内心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悟,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登高时的清新视野与客人身份所带来的思考。开篇的“每到林峦觉眼明”,简单明了地传达出高处的视野一览无余,象征着心灵的开阔与清澈。接下来的“登高况是客中情”则暗示着诗人身为他乡游子的孤独感。
“山当木落先疑雨”,通过对秋季树木落叶的描绘,渲染了即将降雨的气氛,表现了自然变化与人内心情绪的共鸣。而“院有僧期不愿晴”则显示出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似乎在此宁静的环境中,大家都渴望一场雨的洗礼,来洗净心灵的尘埃。
后面的几句则描绘了诗人在禅院中度过的夜晚,听钟鼓声,推窗远望,内心的宁静与对梦境的追求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哲学态度。然而,最后一句“可怜一夜清无寐,心在前峰梦未成”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虽身处宁静之中,却因对理想与追求的向往而无法入眠,体现了人生的无奈与追求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到林峦觉眼明:每次到达山林时,视野变得清晰,暗示心灵的开阔。
- 登高况是客中情:高处的风光让身为客人的诗人感受到特别的情感。
- 山当木落先疑雨:山上树木开始落叶,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
- 院有僧期不愿晴:寺院中的僧人希望雨水来临,显得宁静而不愿晴天。
- 欹枕静听钟鼓报:侧卧在床上,静静倾听寺院中的钟声和鼓声。
- 推窗遥指涧泉生:推开窗户,遥望山涧涌出的清泉。
- 可怜一夜清无寐:可怜的是一夜无眠,心中对理想的追求。
- 心在前峰梦未成:心中牵挂的前峰,梦想却未能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内心情感相联系,展现出诗人的思考。
- 对仗:如“欹枕静听钟鼓报,推窗遥指涧泉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梦想未成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林峦:象征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开阔。
- 钟鼓:代表寺院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 涧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每到林峦觉眼明”中的“觉眼明”意为: A. 眼睛明亮
B. 心灵清晰
C. 视野广阔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山当木落”是什么意思?
A. 树木繁茂
B. 树木开始落叶
C. 雨水充沛
D. 天气晴好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宁静的氛围与心灵的寄托,而黄淳耀的这首诗则在宁静中增添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探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黄淳耀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