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严寺望樊川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
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
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树林叶子刚刚变红,村民的房屋被树影映衬着。
稀疏的钟声在雨中摇曳,秋水映照着云的容颜。
雪后的山崖上,寒雁在回旋,村子的灯光催促着夜晚的舂米。
我还未能回到故乡,生计又将何去何从呢?
注释:
- 万木:指的是成千上万的树木。
- 疏钟:稀疏的钟声。
- 雨脚:雨点,形容雨滴如脚一般落下。
- 秋水:指秋天的河水,清澈明亮。
- 雪碛:雪后的山崖或地面。
- 寒雁:指在秋冬季节飞来的寒冷的雁。
- 村灯:村里的灯光,指夜晚照明的灯。
- 夜舂:夜晚舂米的声音。
- 旧山:指作者的故乡或生长的地方。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乡村生活,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计的忧虑。唐代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子兰,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风格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该诗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秋天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士人多游历的时代,诗人可能在游览华严寺时,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孤独,因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故乡和生计的忧虑。
诗歌鉴赏:
《华严寺望樊川》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开篇的“万木叶初红”勾画出初秋的气息,万物复苏后的宁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凉与恬静。而“人家树色中”则将人和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有生活的气息,又有自然的美感。
接下来的“疏钟摇雨脚”,钟声和雨声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营造了诗歌深远的意境。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秋水浸云容”,通过水与云的互映,展现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体现出秋天的清新和诗人内心的柔软。
最后的几句“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则是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表达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木叶初红:描绘秋天的树木叶子开始变红,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人家树色中:村庄与自然相融,体现出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
- 疏钟摇雨脚:钟声在雨中轻轻摇曳,增添了秋天的静谧感。
- 秋水浸云容:水面映射出云的形状,展现出秋水的清澈与美丽。
- 雪碛回寒雁:雪后的山崖上,寒雁飞回,象征着凄凉与思乡。
- 村灯促夜舂:村里的灯光在夜晚照亮,催促着人们忙碌的生活。
- 旧山归未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未能归去。
- 生计欲何从:对未来生计的迷茫,表达出对生活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水浸云容”,将水与云的映照生动形象地比喻。
- 拟人:如“疏钟摇雨脚”,钟声似乎有了生命,增添了诗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生计的思考与困惑,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木: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秋天的到来。
- 疏钟:象征宁静的乡村生活。
- 秋水:象征清澈与纯净,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寒雁:象征孤独与思乡,带有凄凉的情感。
- 村灯:象征温暖与人们的生活,照亮了夜晚的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万木叶初红”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人通过“旧山归未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乡
- C. 愤怒
- D. 疲惫
-
诗中的“村灯促夜舂”意指什么?
- A. 夜晚的宁静
- B. 村民的忙碌
- C. 乡村的美丽
- D. 自然的声音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夕》与子兰的《华严寺望樊川》同样描写秋天的景象,前者侧重于秋夜的孤寂与思考,而后者则结合了乡村生活与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