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会别应韶》

时间: 2024-09-19 21:44:29

西来离思满征裘,拟共髯郎泛此舟。

诗里刻期须七日,饭时移棹忽中流。

水风笑语徘徊别,尘海襟期汗漫游。

千里神交非异事,莫将青县比梁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来离思满征裘,
拟共髯郎泛此舟。
诗里刻期须七日,
饭时移棹忽中流。
水风笑语徘徊别,
尘海襟期汗漫游。
千里神交非异事,
莫将青县比梁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用厚重的外衣来形容心中的离愁,想要与有胡须的友人一起乘舟而行。诗中提到约定在七天后见面,但在吃饭的时候,船却不知不觉地漂流到了中间的水域。水面上的风轻声笑语,似乎在不舍地徘徊,尘世的纷扰让人向往自由的生活。即使相隔千里,心灵的交融并不遥远,不要把青县的情谊与梁州相提并论。

注释:

  • 征裘:指旅途中的外衣,这里用以象征思乡之情。
  • 髯郎:有胡须的朋友,可能是诗人特指的知己。
  • 七日:指约定的见面时间。
  • 中流:船行至水流的中间,象征着无法掌控的状况。
  • 尘海:比喻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
  • 神交:心灵上的交融,指不需要言语也能理解的情谊。

典故解析:

“千里神交非异事”中的“神交”指的是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常见,反映了他们对友谊的重视和对心灵契合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罐,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青县会别应韶》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诗人在简单的生活场景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开篇以“西来离思满征裘”描绘了思乡的情感,征裘象征着旅途的孤独和想念的沉重,情感由此展开。接着,诗人希望与好友一同乘舟游玩,然而七天的约定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如此渺小,飘荡的船只更是象征着时间和距离的无情。

下文“水风笑语徘徊别”展示了水波荡漾中,似乎连自然都在感叹这份离别的情绪。尘海的意象则引入了对世俗的反思,诗人在这里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强调了情感的深度,“千里神交非异事”,即使相隔千里,心灵的交往并不因距离而疏远。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明代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来离思满征裘”:从西方而来的思念充满了我的旅途外衣,暗示着思乡之情。
    • “拟共髯郎泛此舟”:我想和有胡须的朋友一起乘舟游玩,表达了与好友共度时光的愿望。
    • “诗里刻期须七日”:在诗中约定了七天后见面,体现出期待再会的心情。
    • “饭时移棹忽中流”:吃饭时船不知不觉漂流到了水流的中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
    • “水风笑语徘徊别”:水面上的风和笑语似乎在不舍地徘徊,渲染出离别的情感。
    • “尘海襟期汗漫游”:尘世的纷扰让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 “千里神交非异事”:即使相隔千里,心灵的交融依然存在。
    • “莫将青县比梁州”:希望不要将青县的情谊与梁州相比,表明了对友谊独特价值的看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满征裘”,体现了情感的厚重。
    • 拟人:水风被赋予了笑语的特征,增强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和世俗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征裘:象征思念的沉重,表达了离别的愁苦。
  • :象征友谊和共同的经历,寄托了对未来相聚的希望。
  • 水风:象征自然的情感,反映了离别的惆怅。
  • 尘海:象征复杂的世俗生活,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髯郎”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有胡须的朋友
    C. 诗人的父亲
    D. 诗人的兄弟

  2. 诗中“千里神交”表达的意思是: A. 相隔千里不再联系
    B. 心灵上的交融
    C. 朋友之间的争吵
    D. 隔离的悲伤

  3. “尘海襟期汗漫游”中“尘海”是指: A. 大海
    B. 复杂的世俗生活
    C. 心灵的平静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豪放与纵情的态度。
  • 杜甫《月夜忆舍弟》:更为沉重,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叹,情感更为细腻而复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