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1-01 13:39:31

东风吹老江潭树。

一叶叶,随波去。

多谢连江萍与絮。

相看一例,涛翻浪卷,流向无人处。

闹红深处帘栊暮。

桃李春光等闲度。

作计昌狂真自误。

梦中啼唤,醒来犹怕,难向人前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东风吹老江潭树。一叶叶,随波去。
多谢连江萍与絮。相看一例,涛翻浪卷,流向无人处。
闹红深处帘栊暮。桃李春光等闲度。
作计昌狂真自误。梦中啼唤,醒来犹怕,难向人前语。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老了江边的树木,树叶一片片随波而去。
多亏了江面上的浮萍和柳絮,它们在波涛中互相映衬,
一起在无人的地方飘荡。
热闹的红花深处,帘子后黄昏时分。
桃花李花的春光,轻易地流逝。
心中计划得狂妄,实际上却自误。梦中呼喊着,醒来后仍然害怕,
真不知该如何在人前开口。

注释:

  • 东风:春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江潭:指江河和水潭,意象与水相关,代表流逝。
  • 随波去:随着水波漂流,暗示无常与离别。
  • 连江萍与絮:指江面上的浮萍和柳絮,象征漂泊与飘渺。
  • 闹红:指繁花似锦的状态。
  • 帘栊:指窗帘或门帘,暗示内心的隐秘。
  • 桃李春光:桃花和李花的春天光景,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
  • 作计昌狂:形容心中妄想,表现出一种狂妄的态度。
  • 梦中啼唤:在梦中呼喊,表现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震堮(近代)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主题。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清新的自然描写,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逝去时光的惆怅。

诗歌鉴赏:

《青玉案》通过春风、江潭、浮萍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诗的开头,春风吹动树木,树叶随波漂流,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又凄凉的氛围,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易逝。随着诗的推进,诗人将视线转向江面上的浮萍和柳絮,它们在波涛中互相映衬,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但与此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迷惘。

在“桃李春光等闲度”一句中,诗人以桃花李花的盛开来比喻生命的短暂,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最后,诗人提到梦中呼喊,醒来后却无从启齿,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焦虑,似乎在探讨着人际关系中的隔阂和无法言说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通过自然的描写折射出人心的复杂与生命的无常,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风吹老江潭树:春风使江边的树木老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2. 一叶叶,随波去:树叶随着水波漂流,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漂泊。
  3. 多谢连江萍与絮:浮萍和柳絮在江面上互相衬托,营造出一种相互依存的美。
  4. 相看一例,涛翻浪卷,流向无人处:它们在波涛翻滚中漂向无人之地,暗示孤独与无归处。
  5. 闹红深处帘栊暮:繁花似锦的红花深处,黄昏的光影透过窗帘,增添一丝惆怅。
  6. 桃李春光等闲度:桃花李花的春光轻易流逝,表现时光的珍贵。
  7. 作计昌狂真自误:心中妄想,实际上却是自误,反映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8. 梦中啼唤,醒来犹怕,难向人前语:梦中呼喊却醒来后无从表达,表现对内心情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描写自然事物赋予其情感,使之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涛翻浪卷”,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表达了一种无奈而深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与新的开始。
  • 江潭:代表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浮萍、柳絮:象征漂泊与孤独的人生。
  • 桃李:象征青春与美好时光。

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承载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青玉案》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徐震堮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3. 诗中提到的“桃李春光”寓意什么?
    A. 美好时光的流逝
    B. 财富的增长
    C. 感情的升华
    D. 友情的建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青玉案》与《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青玉案》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如梦令》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和对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