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赋得轻罗小扇扑流萤》

时间: 2025-01-04 10:06:34

晚凉才过窗纱雨。

正浴罢、持纹素。

帘外无人萤自度。

微光一点,欲吞还吐。

飘过花阴去。

因风吹落罗裙底。

忽漫随风又轻举。

玉腕兜来缘扇住。

销囊悬向,谷幮眠处。

闪闪星星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赋得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者:黄之隽 〔清代〕

晚凉才过窗纱雨。正浴罢持纹素。
帘外无人萤自度。微光一点,欲吞还吐。
飘过花阴去。因风吹落罗裙底。
忽漫随风又轻举。玉腕兜来缘扇住。
销囊悬向,谷幮眠处。闪闪星星许。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凉风刚刚吹过窗前的纱帘,正洗完澡的我手中拿着轻薄的扇子。
帘外没有人,只有萤火虫在自顾自地飞舞。微弱的光点在空中闪烁,仿佛想要吞入又吐出。
它飘过花阴,随风轻轻落到我的裙底。
忽然又随着风轻轻飞起,玉腕轻轻一捞,扇子停住了。
扇子悬挂在一个幽静安宁的地方,像闪烁的星星一样美丽。

注释

  • 才过:刚刚经过。
  • 纹素:指精美的扇子。
  • :指萤火虫,常用来象征夜晚的静谧。
  • 微光:微弱的光芒。
  • 罗裙:轻薄的裙子。
  • 谷幮:指山谷中的幽静处所。

典故解析

诗中未涉及特别著名的典故,但萤火虫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孤寂的夜晚与思念之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伤和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之隽,清代诗人,因其细腻的笔触和优雅的风格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与生活,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夏夜,描绘了诗人在凉风习习、雨丝轻拂的夜晚,手持扇子独自赏萤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闲适。

诗歌鉴赏

《青玉案·赋得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全诗以“晚凉”开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凉爽的夜晚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洗浴后的惬意,手持轻薄的扇子,意象温柔而富有生活气息。

萤火虫的出现,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微光闪烁的萤火虫仿佛在诉说着孤独与思念,表现了诗人在夜晚中的思绪波动。诗中“欲吞还吐”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萤火虫的舞动,仿佛在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

随着风的轻拂,诗人又描绘了裙子轻轻被风带起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最后,诗人以“闪闪星星许”收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宁静的美感,仿佛在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生命的轻盈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凉才过窗纱雨:夜晚的凉风刚刚吹过窗前的纱帘,暗示夜晚的宁静。
  2. 正浴罢持纹素:洗完澡后,手中拿着轻薄的扇子,描绘出诗人恬淡的生活情境。
  3. 帘外无人萤自度:外面无人,只有萤火虫自在飞舞,表现了孤独的氛围。
  4. 微光一点,欲吞还吐:微弱的光点在空中闪烁,生动地描写萤火虫的动态。
  5. 飘过花阴去:萤火虫飞过花影,增添了夜的诗意。
  6. 因风吹落罗裙底:随风而来的萤火虫轻轻落到裙下,表现了轻盈的美感。
  7. 忽漫随风又轻举:萤火虫又随风轻轻飞起,展现出灵动的形象。
  8. 玉腕兜来缘扇住:诗人用玉腕轻轻一捞,扇子停住,体现出优雅的动作。
  9. 销囊悬向,谷幮眠处:扇子悬挂在幽静的地方,如星星般闪烁,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闪闪星星”比喻扇子的美丽,增添了诗的梦幻色彩。
  • 拟人:将萤火虫的动作描绘得生动,给人以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幽的夏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对萤火虫和夜风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凉:象征着宁静、清新,营造出诗意的环境。
  • 萤火虫:象征孤独与思念,代表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 罗裙:象征轻盈与优雅,体现出诗人的生活状态。
  • 扇子:象征着生活的闲适和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萤”是指什么? A. 蝴蝶
    B. 萤火虫
    C. 蜜蜂
    D. 蟋蟀

  2. “晚凉才过窗纱雨”中的“晚凉”指的是? A. 清晨的凉风
    B. 夜晚的凉风
    C. 下午的阳光
    D. 中午的热气

  3. 诗中“正浴罢持纹素”中的“纹素”指的是什么? A. 轻薄的纱衣
    B. 精美的扇子
    C. 一种饮料
    D. 珠宝首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

诗词对比

  • 黄之隽 vs. 李白
    黄之隽的《青玉案》侧重于细腻的感受与描写,而李白的诗则常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之隽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