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怀
阮大铖 〔明代〕
愁思如芳草,春来日日生。
烟花迷令节,烽火掩孤城。
乡梦啼莺断,微生旅燕轻。
遥怜故林竹,新碧欲何成。
白话文翻译
愁苦的思绪就像芳草一样,春天到来,每天都在生长。
烟花使人迷醉,节日的欢庆被烽火遮掩了孤独的城池。
乡愁在梦中啼鸣的黄莺断绝了,微弱的旅燕在空中轻轻飞翔。
遥想故乡的竹林,心中的新绿又能成就怎样的期盼呢?
注释
- 愁思:愁苦的思绪。
- 芳草:指春天生长的草,象征着生机与繁荣。
- 烟花:指节日的烟花,象征欢乐与庆祝。
- 烽火:战争的信号,象征动乱与不安。
- 乡梦:对故乡的梦境和思念。
- 啼莺:黄莺啼叫,象征对故乡的怀念。
- 旅燕:旅途中的燕子,象征漂泊与孤独。
- 故林竹:故乡的竹林,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新碧:新生的绿意,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典故解析
- 芳草:常用于表达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烽火:历史上烽火传信的背景常与战乱有关,象征着动荡的时局。
- 啼莺:古代文学中常用黄莺的啼叫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阮大铖(约1580-1646),明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风格多样,常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身处明末,经历了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诗作中常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时局的忧虑。
创作背景
《旅怀》创作于明末,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在他乡,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旅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阮大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中的“愁思如芳草,春来日日生”开篇便以自然景象表现内心的愁苦,生动形象。随着春天的到来,愁思似乎也在不断滋长,暗示了思乡之情的无法消解。
接下来的“烟花迷令节,烽火掩孤城”则突出了节日的欢乐与战争的悲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此句不仅描绘了外部环境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也隐喻了对家国安宁的渴望。
“乡梦啼莺断,微生旅燕轻”展示了对故乡的梦境与旅途的孤独,黄莺的啼鸣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而“微生旅燕轻”则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漂泊的无奈。
最后一句“遥怜故林竹,新碧欲何成”以竹林的遥想结束,表达了对故乡美好景象的心向与未来的迷茫,给人以无尽的思索与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堪称明代诗作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思如芳草:愁苦的思绪如同春天的芳草,生机盎然,却无法摆脱。
- 春来日日生:春天来临,愁思每天都在滋生,暗示忧伤的持续。
- 烟花迷令节:节日的烟花让人沉醉,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 烽火掩孤城:然而战争的烽火却掩盖了这份欢乐,孤独的城池令人心伤。
- 乡梦啼莺断:对故乡的梦境中,黄莺的啼叫却是断裂的,象征思乡的痛苦。
- 微生旅燕轻:微弱的旅燕轻轻飞翔,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遥怜故林竹:遥想故乡的竹林,心中充满怜惜。
- 新碧欲何成:新生的绿意又能成就怎样的美好,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愁思如芳草”用芳草比喻愁思的生长。
- 对仗:如“烟花迷令节,烽火掩孤城”,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啼莺断”赋予黄莺人性,表现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旅途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真挚而深刻,反映了明末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机与愁苦,表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 烟花:代表欢乐的时刻,暗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体现了社会的不安与痛苦。
- 啼莺:象征思乡与离别,表现对故乡的深沉怀念。
- 旅燕:象征漂泊与孤独,反映了旅途的艰辛。
- 故林竹:代表故乡的美好,寄托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未来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愁思如芳草”中“芳草”象征什么?
- A. 生机
- B. 离别
- C. 战争
-
“烟花迷令节,烽火掩孤城”中,烽火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欢乐
- B. 战乱
- C. 乡愁
-
诗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高兴
- B. 思乡
- C. 愤怒
答案
- A. 生机
- B. 战乱
- B. 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黄鹤楼》 崔颢:描绘离别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旅怀》 vs 《静夜思》: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旅怀》更侧重于对社会动荡的感慨,而《静夜思》则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阮大铖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更深入地理解阮大铖的诗作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