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水帘洞黄秀才》
时间: 2025-01-14 04:42:20意思解释
赠水帘洞黄秀才
作者: 林千之 〔宋代〕
原文展示:
读书避世喧,结庐五云表。
淡薄足生涯,诘曲藏深杳。
仰观红日近,俯视众山小。
沧溟舞澎湃,云气度浩渺。
乔松蔓翠萝,绝壁藏啼鸟。
一派从天来,长练挂木杪。
海鸥忘机智,峒蝶忙飞绕。
亦知山房静,而被俗客扰。
作诗寄殷勤,努力须壮少。
他年腾踏去,蕙帐猿惊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隐居于山中,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他在五云之上建造了小屋,淡泊的心境使他感到生活的充实与满足。仰望天空,红日近在咫尺,俯视大地,众山在他眼中显得渺小。海洋波涛汹涌,云气浩瀚无边。高大的松树和缠绕的藤萝,绝壁上藏着啼叫的小鸟。天上的云彩像一幅画,长长的瀑布挂在树梢。海鸥无忧无虑,山中的蝴蝶忙着飞舞。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山房是宁静的,但却常被世俗的客人打扰。他努力作诗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期盼未来能够摆脱这些干扰。希望有一天能腾飞而去,晨曦中猿猴惊醒。
注释:
- 五云表: 指高处的云彩之上,象征隐居的高洁。
- 淡薄: 形容心境简单、朴素。
- 诘曲: 形容道路曲折,通常指山间小路。
- 沧溟: 指海洋,常用以形容浩瀚的水面。
- 猿惊晓: 形容早晨的宁静被猿声打破。
典故解析:
- 隐逸: 诗中体现了隐士的生活理想,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名利的淡薄和对自然的向往。
- 山水诗: 这首诗延续了山水诗的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千之,宋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然归隐的时代背景。诗人或许在某次隐居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便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境。
诗歌鉴赏:
《赠水帘洞黄秀才》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人林千之通过描绘山水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逃避。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读书避世喧”,表明他选择远离社会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随着诗句的发展,作者描绘了他所处的宁静环境,红日、众山、沧海等自然景象层层展开,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诗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仰望红日和俯视众山的描写,形成了“高”和“低”的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心中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后面的描写中,海鸥的“忘机智”和蝶的“忙飞绕”则表现了自然界的自由与生动,形成了与诗人内心静谧的对照。
最后,诗人意识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俗的干扰依然存在,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考,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书避世喧,结庐五云表”。开篇表明隐居的目的与地理位置。
- “淡薄足生涯,诘曲藏深杳”。描述隐居生活的简朴与宁静。
- “仰观红日近,俯视众山小”。表现自然的壮丽与自我的渺小。
- “沧溟舞澎湃,云气度浩渺”。描绘海洋的波涛与天空的浩渺。
- “乔松蔓翠萝,绝壁藏啼鸟”。营造出静谧的自然环境。
- “一派从天来,长练挂木杪”。表现自然的雄伟与神秘。
- “海鸥忘机智,峒蝶忙飞绕”。描绘自由自在的鸟蝶,反衬诗人的思考。
- “亦知山房静,而被俗客扰”。直面隐居生活中的现实困扰。
- “作诗寄殷勤,努力须壮少”。表达了诗人寄情于诗的愿望。
- “他年腾踏去,蕙帐猿惊晓”。展望未来,渴望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派从天来”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壮丽。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海鸥忘机智”使自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逸与自然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对世俗纷扰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日: 代表希望与力量,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众山: 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沧溟: 象征浩瀚的海洋,代表自由与奔放。
- 啼鸟: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的生活。
- 猿与蕙帐: 代表隐居生活的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读书避世喧”意指? A. 读书是为了名利
B. 读书是为了避开世俗的喧嚣
C. 读书是为了交朋友
D. 读书是为了旅行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A. 描绘自然景象
B. 写作小说
C. 交流诗歌
D. 参加聚会 -
“仰观红日近,俯视众山小”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
B. 对山的向往
C. 对太阳的崇拜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山水田园诗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