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岩山居 其二
日出苍烟尽,千山入望新。
风流临水树,云逆过桥人。
花竹殊无恙,茅茨未有邻。
颓然自终古,不是学逃秦。
白话文翻译:
当阳光升起,苍茫的烟雾消散,远处的千山显得格外清新。微风轻拂,水边的树木摇曳,云朵逆着风势,飘过桥边行人。花草和竹林依然安然无恙,草屋周围却没有邻居。我无奈地感叹,归隐山林已久,这并不是为了逃避秦朝的统治。
注释:
- 苍烟:指青灰色的烟雾,象征着晨雾。
- 千山入望新:形容远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新。
- 风流:形容风的流动,也可引申为潇洒的景象。
- 云逆:云朵逆风而行,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 茅茨: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颓然:形容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使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逃秦”一词暗示了历史上因避难而隐居的传统,尤其是指屈原、阮籍等人因政治原因而选择隐居的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慧秀,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山水诗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可能因历史原因选择隐居山林,以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诗歌鉴赏:
《仙岩山居 其二》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外界纷扰的无奈。诗中,晨光初照,烟雾消散,千山如洗,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自然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诗人以“风流临水树,云逆过桥人”描写了水边的动人景象,风与云的变化,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生活的流动与变迁。
“花竹殊无恙,茅茨未有邻”则透出一丝孤独,虽然自然环境依旧美好,然而周围的荒凉与寂寞令人感到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颓然自终古,不是学逃秦”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高潮,诗人似乎在反思自己的选择,隐居不仅是逃避,更是对自由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出苍烟尽”:晨光初现,烟雾散去,象征新生。
- “千山入望新”:远山在晨光中显得清新,暗示新希望。
- “风流临水树”:风拂水边的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云逆过桥人”:云在逆风中飘动,描绘出一种动态的美。
- “花竹殊无恙”:花草和竹林依旧安好,反映出自然的稳定。
- “茅茨未有邻”:草屋周围无人,突显孤独与寂寞。
- “颓然自终古”:无奈地感叹,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反思。
- “不是学逃秦”:强调隐居并非逃避,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构建意境。
- 拟人:云与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风流临水树,云逆过桥人”,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日出:象征希望与新生。
- 苍烟与千山:表现出宁静与清新。
- 风流与云逆:展现自然的动态美。
- 花竹与茅茨:反映自然的安宁与人居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出苍烟尽”表达了什么意象? A. 希望的到来
B. 绝望的感受
C. 过去的回忆 -
“颓然自终古”中的“颓然”指的是什么状态? A. 精神焕发
B. 心情低落
C. 兴奋激动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居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注重于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陶渊明《饮酒》:表现了隐逸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与慧秀的隐居追求相似,但更强调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集》
- 《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