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顶山》

时间: 2025-01-04 09:32:37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顶山
作者: 罗隐 〔唐代〕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的胜景与众不同,令人神往,仿佛进入了画中。一座山分成四个山顶,三面俯瞰着平静的湖泊。夏天来这里的僧人不会感到炎热,冬天的草木依然常绿。游人来到这里,纷纷希望剃发和胡须,成为这里的僧侣。

注释:

  • 胜景:指美丽的自然景色。
  • 天然:自然形成的,没有人工雕琢。
  • 精神入画图:形容景色美好,令人陶醉,好似画中之境。
  • 四顶:指四个山峰或山顶。
  • 平湖:湖面平静,景色宜人。
  • 过夏僧无热:指在夏天来此的僧人不会感到炎热,说明气候宜人。
  • 凌冬草不枯:即使在冬天,草木仍然常青,象征着生机。
  • 愿剃发和须:表示游人希望剃发做僧,表现出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5年-901年),字季良,晚唐时期的诗人,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四顶山》创作于唐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四顶山可能是诗人游历时所见的风景,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四顶山》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诗的开头便以“胜景天然别”引入,强调了这座山的独特之处,接着“精神入画图”的比喻,更是将景色的美好与画作结合,令人心驰神往。通过“一山分四顶”,诗人描绘了这座山的形态,展现出其雄伟与壮丽。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四顶山的宜人气候,夏天的凉爽与冬天的常绿,使人感受到自然的恩赐。而最后两句则引导出游人对这里的向往,剃发和须的愿望不仅是对僧侣的向往,更是一种对宁静、简单生活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胜景天然别:强调自然景色的独特之处。
  2. 精神入画图:景色美得如同画中,令人陶醉。
  3. 一山分四顶:描绘出山的结构,分为多个顶峰。
  4. 三面瞰平湖:描述山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湖,景色开阔。
  5. 过夏僧无热:强调山的气候宜人,夏天也不燥热。
  6. 凌冬草不枯:冬天草木依然生机勃勃。
  7. 游人来至此:描绘游人来到此地的情景。
  8. 愿剃发和须:表达游人对僧侣生活的向往,愿意剃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精神入画图”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形象生动。
  • 对仗:如“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通过排比增强了描述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四顶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远和坚韧,代表着自然的伟大。
  • :象征宁静与柔美,代表着心灵的平和。
  • 草木:象征生命力,体现自然的生机。
  • 僧侣:象征隐逸生活的追求,代表着对精神世界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顶山”有几个山顶?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2. 诗人描述“凌冬草不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A. 草木在冬天依然生机勃勃
    B. 冬天的寒冷
    C. 夏天的炎热

  3. 游人来到四顶山后,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回家
    B. 剃发和须
    C. 游玩更多的地方

答案:

  1. C. 四个
  2. A. 草木在冬天依然生机勃勃
  3. B. 剃发和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感伤。
  • 杜甫《望岳》:表现了对高山的崇敬,情感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罗隐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