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
时间: 2025-01-14 05:1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塞当时指此山,
吴都亡后绿孱颜。
岭梅乍暖残妆恨,
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
壁危猿狖奈奸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
来与渔翁作往还。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在当时被称为吴塞,吴国灭亡后,山上景色依然显得苍翠。山岭上的梅花在初春时节恰似残妆一般,带着些许遗憾。沙滩上,初晴的阳光下,鸟儿成群结队,悠闲自在。宽阔的水面上,鱼和龙混杂而游,山壁险峻,猿猴在其中显得顽皮无比。最终,我会带上一副寒冷的蓑衣和斗笠,去和渔翁一同往来。
注释:
- 吴塞: 古代吴国的边塞,指吴国的防线或山脉。
- 绿孱颜: 形容山色依然翠绿,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
- 岭梅: 指山岭上的梅花。
- 乍暖: 刚刚变暖,形容天气的变化。
- 残妆恨: 残妆,形容未能盛开的梅花,给人一种怅惘之感。
- 波阔: 水面宽阔。
- 猿狖: 猿猴,形容猿猴的顽皮。
- 寒蓑笠: 寒冷的蓑衣和斗笠,渔民的常用装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唐代诗人,字曼卿,号青丘,生于盛唐时期,晚年生活在南方地区。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西塞山》创作于唐代,诗人游历至武昌,目睹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感慨历史变迁,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西塞山》描绘了一个历史悠久且自然秀美的场景,通过对吴国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山水与历史交融,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又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首联“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山水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中间部分通过“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增加了诗的层次感。最后两句“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则是对渔翁生活的描绘,表明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塞当时指此山: 这里的山在历史上是吴国的边界。
- 吴都亡后绿孱颜: 吴国灭亡后,山依旧苍翠,表现出时光的无情与自然的恒久。
- 岭梅乍暖残妆恨: 梅花在初春时节开花,但因残缺而显得遗憾,象征着未尽之美。
- 沙鸟初晴小队闲: 描绘了初晴时鸟儿成群飞舞的宁静场景,传达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波阔鱼龙应混杂: 水面宽阔,鱼龙在水中游动,生机盎然。
- 壁危猿狖奈奸顽: 山壁险峻,猿猴在其中显得顽皮,增添了野趣。
- 会将一副寒蓑笠: 暗示诗人将以渔夫的身份归隐于山水之间。
- 来与渔翁作往还: 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残妆恨”比喻梅花的凋零,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 “猿狖奈奸顽”形象地描绘了猿猴的顽皮,赋予生动的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塞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塞: 象征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 梅花: 代表坚韧与美丽,亦有遗憾之感。
- 沙鸟: 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寒蓑笠: 象征渔夫的生活与隐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塞山》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寒蓑笠”是指什么? A. 渔民的工具
B. 诗人的衣服
C. 山的景色
D. 春天的花 -
“吴塞”指的是哪一座山? A. 西山
B. 东山
C. 南山
D. 北山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西塞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西塞山》更强调历史的沉淀与人事变迁,而《山居秋暝》更突出隐逸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