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荷叶杯 雁二首 其二
原文展示:
写尽双双人字。谁寄。明岁雁门回,教衔织锦到龙堆。来么来。来么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尽了双双的情意。谁来寄送这份思念呢?明年雁门再回时,能否将这件织锦送到龙堆?你会来吗?你到底会来吗?
注释:
- 双双人字:指代两个人,表达了思念的情感。
- 明岁:指明年。
- 雁门:地名,常被用来象征送别和思念。
- 衔织锦:指用嘴叼着织锦,体现了情感的寄托。
- 龙堆:可能是指某个地方,具体位置不详。
典故解析:
“雁门”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于代指离别与重逢的地方。雁是候鸟,象征着迁徙,常被用来比喻思念之情。织锦则是古代的美好象征,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明代诗人,生平多有游历,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屈大均游历期间,表达了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诗人以“写尽双双人字”开篇,直接点出了情感的焦点——爱情或友情的思念。接下来的“谁寄”则引出一种期待与不安,似乎在询问有没有人能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远方的人。通过“明岁雁门回”,诗人不仅在回望过去的相聚时光,更是在期盼未来的重逢。“教衔织锦到龙堆”,把织锦作为寄托,既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也表现了对亲密关系的珍视。最后反复的“来么来”,更是将期待的情感推向高潮,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焦虑。
整首诗的节奏轻快而富有韵律,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诗人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写尽双双人字”:诗人开篇直接提到双双,即两个人,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 “谁寄”:疑问句,表明对传递情感的渴望。
- “明岁雁门回”:展望未来的重逢,含有希望之意。
- “教衔织锦到龙堆”:用织锦寄托情感,体现细腻的情感表达。
- “来么来”:反复提问,增强情感的迫切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织锦比作情感的载体,富有诗意。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问句:通过疑问句的反复使用,增强了情感的紧迫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期待,体现了人们在离别后的情感纽带。
意象分析:
- 双双:象征着人际关系的亲密,表现了深厚的情感。
- 雁:象征着迁徙与思念,代表了离别与重聚的主题。
- 织锦:象征着美好与珍贵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雁门”象征什么?
- A. 离别与重逢
- B. 旅行的开始
- C. 诗人的家乡
-
“衔织锦”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友情
- B. 悲伤
- C. 美好的情感
-
诗中反复出现的“来么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望
- B. 渴望
- C. 疲惫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屈大均的《荷叶杯 雁二首 其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但屈大均的作品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寄托,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