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祠》

时间: 2025-01-17 09:24:51

三仙祠下往来频,憔悴征衫满路尘。

箫鼓未休寒食酒,樵苏时见旧都人。

吹残芳树红仍在,展放平田绿已匀。

西北并州隔千里,几时还我故乡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仙祠下往来频,
憔悴征衫满路尘。
箫鼓未休寒食酒,
樵苏时见旧都人。
吹残芳树红仍在,
展放平田绿已匀。
西北并州隔千里,
几时还我故乡春。

白话文翻译

在三仙祠下,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我身着憔悴的征衣,满身尘土。
箫声和鼓声未曾停息,寒食节的酒仍在流淌,
偶尔在樵苏时见到老家的人。
残留的花树依然妩媚,
平坦的田野已经绿意盎然。
西北的并州与我相隔千里,
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到故乡的春天。

注释

  • 三仙祠:指供奉三位仙人的庙宇,是古代信仰的场所。
  • 往来频:指来往的人很多,频繁。
  • 憔悴:形容因劳累而显得消瘦、疲惫。
  • 征衫:指征途上的衣服,通常是指行旅者穿的衣物。
  • 寒食酒:寒食节是春季的传统节日,禁火冷食,故有“寒食酒”之说。
  • 樵苏:樵,指砍柴的人;苏,指苏醒或恢复生机的人。
  • 芳树:指花香的树木,象征春天的生机。
  • 并州:古地名,今山西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仲明,号山泉,金朝诗人、词人及学者,生活在金朝末年,后期受到南宋文化的影响。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

创作背景

《三仙祠》创作于元好问流亡时期,因金朝灭亡而流亡,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尤其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时节,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诗歌鉴赏

《三仙祠》是一首抒发思乡情的佳作,整首诗通过描绘在三仙祠下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心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两句“往来频”和“憔悴征衫”描绘了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然而作者却身着征衣,满身尘土,显得与周围的热闹格格不入,映衬出他的孤独与疲惫。

接下来的“箫鼓未休寒食酒”则引入了节日的氛围,诗人通过音乐与美酒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欢庆却又令人感伤的情感。尤其是“樵苏时见旧都人”,在欢庆的背后,作者又感受到对故乡人情的渴望与思念。

最后几句“西北并州隔千里,几时还我故乡春”更是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隔千里而望,春光依旧,而我却不在。这种思乡之情与现实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仙祠下往来频:描绘了三仙祠的繁忙场景,暗示节日的热闹。
  • 憔悴征衫满路尘:表现了作者的疲惫与身心的疲惫。
  • 箫鼓未休寒食酒:暗示节日的氛围,虽然热闹,内心却孤独。
  • 樵苏时见旧都人:偶尔见到故乡的人,加深了思乡的情感。
  • 吹残芳树红仍在:春天的残余之美,象征着故乡依然美好。
  • 展放平田绿已匀:描绘了故乡的田野,充满生机的画面。
  • 西北并州隔千里: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孤独感加重。
  • 几时还我故乡春:最后的呼喊,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往来频”与“满路尘”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音韵美。
  • 意象:芳树、平田等意象暗示春天的生机与思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场景的描绘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春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深厚的乡愁情感。

意象分析

  • 三仙祠:象征着传统文化和信仰。
  • 芳树:象征着春天和生命的美好。
  • 平田:代表着故乡的富饶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仙祠》是谁的作品?

    • A. 杜甫
    • B. 元好问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寒食酒”最早是哪个节日的饮品?

    • A. 中秋节
    • B. 清明节
    • C. 寒食节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伤感与愤怒
    • B. 怀念与渴望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但更侧重于酒中自娱自乐的情感。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表达了朋友离别的伤感,与《三仙祠》中对故乡的渴望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思乡情怀在古诗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