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俞氏看雨轩 揭傒斯 〔元代〕
惨澹来何处,崩腾忽满城。 遥怜四山黑,近洒半江明。 可爱花间湿,偏宜竹上声。 中宵未可住,高枕寄馀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不知从何处飘来这阴沉的云,突然间整个城市都被大雨覆盖。远远望去,四周的山峦都笼罩在黑暗之中,而近处的江面却被雨水打得波光粼粼,显得格外明亮。雨滴落在花丛中,湿润了花瓣,显得格外可爱;雨声敲打在竹叶上,发出悦耳的声音,特别适宜。夜半时分,雨似乎还没有停歇的意思,我便枕着高枕,寄托着未尽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惨澹:形容云色阴沉。
- 崩腾:形容雨势猛烈。
- 四山黑:四周的山峦因雨而显得昏暗。
- 半江明:江面因雨水而波光粼粼,显得明亮。
- 花间湿:雨滴落在花丛中,使花瓣湿润。
- 竹上声:雨滴敲打在竹叶上发出的声音。
- 中宵:夜半时分。
- 高枕:高高的枕头,这里指安逸地躺着。
- 馀情:未尽的情感。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揭傒斯(约1274-1344),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字伯温,号东篱,江西吉水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擅长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作者在某次雨后,于俞氏的看雨轩中创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远近、明暗的景色,展现了雨天的独特美感。作者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夜晚,静坐于俞氏的看雨轩中,感受着雨后的宁静与美好,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雨天的独特美感。诗中,“惨澹来何处,崩腾忽满城”描绘了雨势的突然和猛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遥怜四山黑,近洒半江明”则通过对比远近、明暗的景色,展现了雨天的层次感。后两句“可爱花间湿,偏宜竹上声”则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自然景色的喜爱。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惨澹来何处,崩腾忽满城”:首句以问句形式引出雨的突然到来,形容雨云阴沉,雨势猛烈。
- “遥怜四山黑,近洒半江明”:通过远近对比,描绘了雨中远山的昏暗和近江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
- “可爱花间湿,偏宜竹上声”:细腻地描绘了雨后的花丛和竹林,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
- “中宵未可住,高枕寄馀情”: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夜半时分,枕着高枕,寄托着未尽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远近、明暗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拟人:将雨势形容为“崩腾”,赋予了雨以生命力。
- 感官描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感官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惨澹:形容云色阴沉,营造出雨前的氛围。
- 崩腾:形容雨势猛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四山黑:描绘雨中远山的昏暗,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半江明:描绘雨中近江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
- 花间湿:描绘雨后的花丛,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
- 竹上声:描绘雨后的竹林,通过听觉描写增强了诗的感官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惨澹来何处”形容的是什么? A. 云色阴沉 B. 雨势猛烈 C. 山峦昏暗 D. 江面明亮
- “遥怜四山黑,近洒半江明”中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远近对比 B. 明暗对比 C. 动静对比 D. 大小对比
- 诗中“可爱花间湿,偏宜竹上声”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物的喜爱? A. 花丛 B. 竹林 C. 山峦 D. 江面
- “中宵未可住,高枕寄馀情”表达了作者在夜半时分做什么? A. 观赏雨景 B. 写作诗歌 C. 安逸躺着 D. 思考人生
答案:1. A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以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秋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揭傒斯《题俞氏看雨轩》与杜甫《春夜喜雨》:两首诗都以雨为主题,但揭傒斯的诗更注重对雨中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雨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揭傒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
- 《王维诗集》: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