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逢青琐彦,下榻一宵同。
月落棋声里,春回烛影中。
放歌还楚调,扶醉有巴童。
上苑遥相问,梅花定几丛。
白话文翻译:
第一次见到青琐彦,昨夜一起住了一晚。
月亮落下时,棋声在耳边响起,春天在烛光中悄然归来。
放声高歌还是楚地的曲调,醉意扶持着巴地的少年。
在远处的上苑,相互问候,梅花不知道开了几丛。
注释:
- 青琐彦:青琐彦是一个人名,可能是作者的友人或知己。
- 下榻:指住宿。
- 棋声:这里指下棋的声音,象征着悠闲的生活。
- 春回:指春天的到来,代表生机与希望。
- 烛影:烛光的影子,常用来营造温馨的氛围。
- 巴童:指的是巴地的少年,可能指巴渝地区的年轻人。
- 上苑:指的是高雅的园林或园子。
典故解析:
“月落棋声里,春回烛影中”这一句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象的结合,月落象征着夜晚的结束,棋声则代表了朋友间的交流与静谧,春回则暗示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明代诗人,字景兰,号澄园,出生于明代中期,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夜,诗人与友共度良宵,寄情于自然景色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春天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冬夜,诗人在与友人的聚会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友谊的珍贵。诗的开头“初逢青琐彦,下榻一宵同”,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轻松愉悦的场景。接下来的“月落棋声里,春回烛影中”,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月光渐渐消退,棋声轻响,烛光摇曳,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静谧而又温暖的氛围。
“放歌还楚调,扶醉有巴童”一句,既表现了聚会的欢快气氛,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巴地的少年与楚地的曲调相结合,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最后一句“上苑遥相问,梅花定几丛”,则引入了自然景象,梅花在冬季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与希望,也隐含了对春天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快乐时光,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情感真挚而深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逢青琐彦,下榻一宵同。
- 诗人第一次遇见青琐彦,双方共度一晚,营造出初见的温馨与亲密。
-
月落棋声里,春回烛影中。
- 夜晚的棋声与渐落的月光交织,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春天的归来,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放歌还楚调,扶醉有巴童。
- 诗人高歌,曲调是楚地的,表达了愉悦的心情,并且酒醉的状态让巴地的少年相伴,增加了友谊的深度。
-
上苑遥相问,梅花定几丛。
- 远处的园子里,彼此问候,提到梅花的数量,象征着对自然的关怀与对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回烛影中”,运用烛影比喻春天的到来。
- 对仗:如“月落棋声里,春回烛影中”,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冬夜的愉悦心情,以及对春天的期待,展现了人际之间的温暖与自然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琐彦:象征着友谊与人际关系。
- 棋声:代表着静谧与交流。
- 烛影:象征着温暖与美好时光。
- 梅花:代表坚韧与希望,寓意春天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琐彦”指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朋友
C. 自然 -
诗中“春回”的意象主要代表什么? A. 夏天
B. 生机与希望
C. 冬天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别
B. 友谊与自然
C.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感悟,但更加强调孤独的情感。
- 杜甫的《春望》:则关注于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感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心与对春天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谢榛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