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警
作者:谢榛 〔明代〕
太白秋高烽火惊,
羽书飞下晋阳城。
沙场风急来胡马,
亭障云深出汉旌。
战守何人能仗策,
朝廷今日始言兵。
悬知驾驭还多术,
早晚亲临细柳营。
白话文翻译:
白话文翻译:
在高秋的夜空下,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烽火台上发出惊慌的信号,飞来的书信传到了晋阳城。战场上风急马乱,胡人的战马在呼啸的风中奔腾,云雾深处,汉朝的旌旗也显得格外沉重。谁能够掌握这场战斗的策略?朝廷今天才开始决定出兵的事宜。悬念是,统帅们还有许多的谋略,早晚会亲自前往细柳营进行指挥。
注释:
- 太白:指明月,象征明亮和清冷的夜空。
- 烽火:指烽火台,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设施。
- 羽书:用纸制成的信件,古时常用鸽子传递。
- 晋阳城:古代的城市,现今为太原市。
- 沙场:战场,指打仗的地方。
- 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战马。
- 亭障:指遮挡物、遮蔽物,暗指战场的复杂。
- 汉旌:汉朝的旗帜、标志。
- 仗策:战斗的策略与谋略。
- 驾驭:指指挥与掌控。
典故解析:
该诗歌涉及了古代的军事传令情况,烽火台的使用是中国古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羽书则是信使传递信息的方式。诗中提到的“胡马”与“汉旌”暗示了汉朝与北方民族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22-1590),字蕴芝,号青山,明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边防生活和战事,诗风豪放,作品多展现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边境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以边警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及士人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边警》是一首充满军事气息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开篇以“太白秋高烽火惊”引入,设定了诗歌的背景:在高秋的夜空下,烽火的警报打破了宁静,暗示着战事的紧迫性。接着,诗人描绘了战场的场景,“沙场风急来胡马”,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混乱,同时也反映了敌人来袭的危机感。
在诗中,诗人不仅关注战斗本身,更对指挥者的能力与决策表示关心,“战守何人能仗策”,流露出对军事指挥的思考,尤其是在朝廷才开始讨论出兵的时刻,显得极为重要。最后一句“早晚亲临细柳营”则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期望有能者能够亲自指挥,带领兵士们走向胜利。
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太白秋高烽火惊”:高秋的夜空下,月光明亮,烽火台上发出的警报引起了惊慌。
- “羽书飞下晋阳城”:信使的书信飞到晋阳城,传递战事的信息。
- “沙场风急来胡马”:战场上风急马乱,胡人的战马奔腾,体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 “亭障云深出汉旌”:云雾深处,汉朝的旌旗显露,象征着汉朝的抵抗。
- “战守何人能仗策”:反映出对能者的渴望,谁能掌握战斗策略。
- “朝廷今日始言兵”:朝廷今天才开始讨论出兵的措施,显得有些迟缓。
- “悬知驾驭还多术”:统帅们或许有许多的谋略与技巧。
- “早晚亲临细柳营”:期待能者能够早日亲自到前线指挥。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战守何人能仗策”与“朝廷今日始言兵”,形成了整齐的节奏。
- 意象:如“太白”、“烽火”、“胡马”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和画面感。
-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着边防战事,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对军事指挥者的期待与信任。
意象分析:
- 太白:象征明亮、清冷的夜空,暗示战事的紧迫与不安。
- 烽火:传递紧急信息,象征战争的来临。
- 胡马:代表敌人,体现出外族侵扰的威胁。
- 汉旌:象征汉朝的抵抗力量,反映了民族自豪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太白”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明亮的月光
C. 一种鸟类 -
“羽书”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信使传递的信件
B. 战士的装备
C. 军事策略 -
诗的最后一句“早晚亲临细柳营”的意思是? A. 期待能者到来指挥
B. 希望战争能尽快结束
C. 盼望国家平安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凉州词》——王翰
诗词对比:
- 《边警》与《凉州词》都涉及战争与边防,但《边警》更侧重于对战略的思考与指挥者的期待,而《凉州词》则表现了对战士的思念与边疆风光的描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军事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