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时间: 2024-09-19 21:24: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描绘一棵孤独的松树,诗人感叹它的孤独与位置难寻。月光洒在西边,松树根扎得很深。清晨时分,松树仿佛沐浴在三清的仙露中;而到了晚上,松树则承受着宫墙阴影的压迫。野鹤之所以不归,想必是心中有怨;而高高在上的白云则显得无情,随意飘走。碧绿的岩石和秋天的涧水让我无从眺望,真正的光明只有在禁林之中。
注释:
- 落落:形容孤独的样子。
- 孤松:孤独的松树,象征孤立无援。
- 月华:月光。
- 三清:道教所称的三位至高神明。
- 仙掌:指仙人的手掌,象征神圣。
- 百雉阴:指宫墙的阴影,雉是古代宫墙的代称。
- 野鹤:指自由的鹤,象征高洁之士。
- 无心:无情,形容白云的随意。
- 碧岩秋涧:碧绿的岩石和秋天的溪流。
- 捧日:象征追求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尤其擅长描绘山水与松树的意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吴融在谏院的松树旁写成,表达了他对孤独和自由的思考。松树象征着高洁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通过孤松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以孤松为引,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展现了他对孤独的深刻理解。开篇的“落落孤松何处寻”,即以孤松的形象引入,表现出孤独的状态。接着月华与仙掌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理想境界。反观晚上宫墙的阴影,隐喻着人世间的束缚与压迫。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关系。野鹤的孤独与白云的无情,对应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两句“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则是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禁林象征着世俗的约束与道德的束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孤独与自由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落孤松何处寻:孤独的松树在哪里可以找到?引入孤独的主题。
- 月华西畔结根深:月光照在西方,松树的根扎得很深,暗示对理想的追求。
- 晓含仙掌三清露:晨露如仙人的手掌,寓意清幽的境界。
- 晚上宫墙百雉阴:夜晚,宫墙的阴影笼罩,表露出世俗的压迫。
- 野鹤不归应有怨:自由的野鹤不再归来,表现出对自由的失落。
- 白云高去太无心:高高在上的白云无情离去,象征着对自然的无奈感。
- 碧岩秋涧休相望:碧绿的岩石与秋涧不能相望,表达思念与渴望的无奈。
- 捧日元须在禁林:真正的光明与理想只能在禁林之中,象征诗人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孤独的象征,表现内心的孤独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白云、野鹤以情感,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如“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孤独、自由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松树、白云和野鹤等意象,刻画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对自然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松:象征孤独与高洁。
- 月华:象征理想与纯洁。
- 仙掌:代表超脱与清净。
- 野鹤:象征自由与高尚。
- 白云:代表无情与变化。
- 禁林: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归宿。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深化了主题的表达,展示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融
D. 白居易 -
“落落孤松何处寻”中的“孤松”象征什么? A. 自由
B. 高洁与孤独
C. 热情
D. 友谊 -
诗中提到的“三清”是指哪三位神明? A. 道教的三位至高神
B. 三个历史人物
C. 三个自然现象
D. 三个古代诗人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和陆拾遗题谏院松》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前者关注秋天的悲凉与人生的无常,后者则聚焦于孤独与自由的追求。
- 《静夜思》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与吴融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