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
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
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白话文翻译:
一只小船归向何方,夕阳下的景色显得苍茫而昏暗。
没有人应对失去的道路,而有了树木才知道春天的到来。
湖边春耕的田地荒废,江城中战鼓声响彻。
儒生的帽子使我迷失方向,学剑的人却已乘上了高车。
注释:
字词注释:
- 棹:船桨。
- 苍茫:形容景色灰暗、广阔。
- 落照:夕阳。
- 失路:迷失方向。
- 春耕:春天的耕作。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
- 儒冠:儒生的帽子,象征书生气质。
典故解析:
- 春耕:传统农业活动,象征生机与希望。
- 江城战鼓:暗示社会动荡与战争的背景,可能反映了唐代的战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以其作品清新流畅、情感真挚著称。其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道路和社会局势的思索。诗中既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战争与动荡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途中》以舟行于水的意象开篇,表达了一种迷茫与无助。诗人在夕阳的映照下,思考着归属与方向。开头的“棹”字,仿佛带领读者进入一种漂泊的状态,孤舟无依,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感。接着,诗人通过“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这一句,借由树木的生长来象征希望与新的生命,暗示在困境中仍然可以找到生机。
随后的“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则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战乱给生活带来的破坏,原本充满生机的春耕被废弃,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最后两句“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则通过儒生与剑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困惑,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与个人追求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又有对现状的无奈与反思,情感深邃而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棹归何处:表达了诗人对归属的迷茫。
- 苍茫落照昏: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色,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无人应失路: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失落感。
- 有树始知春:通过树木的生长传达希望与新生。
- 湖岸春耕废:描绘了因战乱导致的农业荒废。
- 江城战鼓喧:暗示社会动荡与战争的背景。
- 儒冠解相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自我迷失。
- 学剑尽乘轩:表达了对追求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树”象征希望。
- 对仗:如“春耕废”与“战鼓喧”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树木赋予生命,强调春天的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人生的迷茫与对理想的追求展开,通过自然与社会的对比,揭示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体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对生命与归属的深刻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漂泊与寻找归属。
- 落照:代表时间流逝与孤独。
- 树:象征生命与希望。
- 战鼓:暗示动荡与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茫落照昏”表达人们的什么情感? A. 宁静
B. 孤独
C. 欢乐
D. 厌倦 -
“湖岸春耕废”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状况? A. 经济繁荣
B. 农业荒废
C. 人民安居乐业
D. 战争胜利 -
诗中的“儒冠”象征着什么? A. 学识与智慧
B. 战士的勇敢
C. 个人理想的追求
D. 社会地位的象征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吴融: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与自由,而吴融则更多反映个体的迷茫与社会的现实,通过不同的视角探讨人生的意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