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陪张燕公登南楼
尹懋 〔唐代〕
君子每垂眷,江山共流眄。
水远林外明,岩近雾中见。
终日西北望,何处是京县。
屡登高春台,徒使泪如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君子每次都让我心生眷恋,江山的美景让我一起欣赏。
远处的水面在林外闪亮,近处的岩石在雾中隐约可见。
整天朝西北方向眺望,哪里才是我的京县?
我屡次登上高台,徒然让我泪水像霰一样落下。
注释:
-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这里是对友人的称呼。
- 垂眷:指关心、眷顾。
- 流眄:意为注视、眺望。
- 水远林外明:形容远处的水面在阳光下闪烁,林外景色清晰。
- 岩近雾中见:指近处的山岩在雾中隐隐可见。
- 京县:指故乡的地方。
- 春台:高台,这里可以理解为春日的高台,象征着诗人思念的场所。
- 泪如霰:形容眼泪像霰一样落下,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和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江山"和"京县"的提法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在外求仕的情况下,常常会感到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此外,通过提到“水远”和“林外”,强化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人生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懋,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录,以其抒情诗著称,特别是在表达友谊和思乡情感方面深具感染力。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陪伴张燕公登高望远之际,因而引发了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常常游览名胜,诗人通过登楼这一活动,抒发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开头两句,诗人以“君子”称呼友人,表明了对其的尊重和亲近。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水的明亮、岩的隐约,形成了一种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徒使泪如霰”收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与惆怅,情感深沉而细腻。这种对比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悲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子每垂眷: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关心与情谊。
- 江山共流眄:与友人一起眺望祖国的山川美景。
- 水远林外明:远处的水面在阳光下显得明亮。
- 岩近雾中见:近处的山岩在雾气中隐隐可见。
- 终日西北望:整天朝西北方向眺望。
- 何处是京县: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涌上心头。
- 屡登高春台:多次站在高台上,感受孤独与惆怅。
- 徒使泪如霰:仅仅是徒然的思念,眼泪如霰般落下。
修辞手法:
- 比喻:泪水比作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悲伤的程度。
- 对仗: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形成了优美的音韵对称。
- 意象:水、林、岩、雾等意象,构成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祖国的壮丽与广袤,寄托了诗人对故土的热爱。
- 水:代表思绪的流动与情感的深邃。
- 林: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岩:暗示着内心的坚韧与对过去的怀念。
- 雾:表现出一种朦胧与迷惘,反映诗人对未来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君子每垂眷”中的“君子”指的是: A. 有德行的人
B. 朋友
C. 家人
D. 诗人自己 -
“泪如霰”中的“霰”指的是: A. 雨
B. 雪
C. 冰雹
D. 泪水 -
诗中的“京县”指的是: A. 故乡
B. 朋友的家
C. 诗人所处的城市
D. 诗人向往的地方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但王维的作品更为直接,侧重于朋友的远行,而尹懋的诗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唐诗的丰富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