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对谢恩》
时间: 2025-01-01 09:5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朝赐第缀群英,器浅如何向晚成。
细把愚衷摅骞谔,惟其圣德在高名。
桑榆奉对惭韦布,恩泽叼封冠姓名。
睿眷天隆何以报,敢将忠节誓平生。
白话文翻译:
清朝恩赐的科举名额,汇聚了众多英才,我的才能太过浅薄,如何能在晚年有所成就。
我细致地把自己的愚见和直言表达出来,唯有那些高尚的德行才配得上盛名。
在桑榆之年我面对此恩,感到惭愧如同韦布,恩泽之大已封我姓名。
对于天子的深恩厚德,我该如何回报,敢于以忠诚和节义发誓终身不变。
注释:
- 赐第:指皇帝给予的科举名额。
- 器浅:指才能不足。
- 桑榆:比喻晚年。
- 韦布:古代一种织物,常用来比喻卑微的身份。
- 睿眷:指天子的深厚恩宠。
- 忠节:指忠诚和节义。
典故解析:
- 韦布:提到韦布,指的是古代汉族人用来比喻低贱或卑微的身份,常出现在诗文中以表达自谦之意。
- 桑榆:桑树和榆树本是指代老年,古人常用此来比喻人生的晚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缪蟾,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具有浓厚的自我意识。
创作背景:
《廷对谢恩》创作于科举考试之后,诗人感慨自己所获得的荣耀和恩宠,表达对皇恩的感激,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自谦,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的背景。
诗歌鉴赏:
《廷对谢恩》是一首充满谦卑与感激的诗作,诗人缪蟾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觉不足。诗的第一句便点明了时代背景,清朝的科举制度让许多有才之士得以脱颖而出,然而诗人却自觉才华平庸,无法在晚年有所成就。
接下来的几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身愚见的反思,以及对高尚德行的崇敬。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高位,而是将自己与那些德才兼备的贤者相对比,显示了他对高尚品德的推崇。
最后两句则是对皇恩的深切感激,表达了诗人愿意以忠诚和节义来回报皇帝的恩泽。这种对忠诚的宣誓,不仅是对皇帝的效忠,也是一种对自己信念的坚守,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以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认知,个人的自省,以及对忠诚的坚定信念,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朝赐第缀群英:描述科举考试的背景,清朝的科举制度是许多英才汇聚的地方。
- 器浅如何向晚成:表达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认为自己无法在晚年有所成就。
- 细把愚衷摅骞谔:诗人将自己的愚见细致表达,表现出直言不讳的态度。
- 惟其圣德在高名:强调只有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名声。
- 桑榆奉对惭韦布:在年老之际感到惭愧,描绘出一种自谦的态度。
- 恩泽叼封冠姓名:感恩于皇恩,感受到自己的荣誉。
- 睿眷天隆何以报:面对皇帝的恩宠,诗人思考回报之道。
- 敢将忠节誓平生:以忠诚和节义作为回报的方式,表明了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桑榆”比喻晚年,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皇恩的感激与自我反省,诗人通过表达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以及愿以忠诚回报皇恩的决心,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朝:象征着当时的政治氛围与社会状况。
- 群英:象征着众多才俊,代表着竞争与希望。
- 桑榆:象征着晚年,反映出诗人的人生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韦布”代表什么? a) 高尚的身份
b) 低贱的身份
c) 皇帝的恩泽
d) 科举的名额 -
诗人对自己的才能持有什么态度? a) 自信满满
b) 深感自愧
c) 忽视自我
d) 感到骄傲 -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皇恩的什么态度? a) 愤怒
b) 忽视
c) 感激与回报
d) 无所谓
答案:
- b) 低贱的身份
- b) 深感自愧
- c) 感激与回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名篇,表达了对国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 《登高》:杜甫的诗,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廷对谢恩》: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而《廷对谢恩》则侧重于对个人局限和皇恩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收录与解析。
- 《古诗鉴赏辞典》:对古诗词的详细解析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