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竹枝词二首
作者: 倪瓒 〔元代〕
原文展示:
噰噰归雁度春江,
明月清波雁影双。
化作斜行筝上字,
长弹幽恨隔纱窗。
白话文翻译:
归来的雁子在春江上飞过,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清波上,雁影成双。
它们化作斜行的字,
在筝弦上弹出幽怨的情愫,隔着纱窗。
注释:
- 噰噰:形容雁子飞翔时的声音。
- 归雁:指在春天归来的大雁,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明月清波:明亮的月光照在清澈的波浪上。
- 筝:一种古代弦乐器,此处用作象征。
- 幽恨: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思念。
典故解析:
“归雁”常用于描写春天或离别的情感,古诗中常见用来象征思乡之情。筝作为乐器,常与抒情、思念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元代画家和诗人,生于元朝至治年间,擅长山水画和写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竹枝词》系列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民间生活、情感交流方面。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内心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竹枝词二首》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诗的开头描绘了归雁飞翔的场景,通过“噰噰”这个词,生动地传达出归雁的动态,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叫声。春江的明月和清波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此时,雁影的双重映射,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暗示了孤独与思念。
接下来的“化作斜行筝上字”,将自然景象与音乐巧妙结合,仿佛雁影化作了筝上的音符,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筝声悠扬,传递着幽怨之情,而“隔纱窗”则让这种情感更显得无奈与遥远,增添了一丝淡淡的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诗人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噰噰归雁度春江:描绘归来的大雁,声响清脆,春江的景色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 明月清波雁影双:明亮的月光与波光交相辉映,雁影成对,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化作斜行筝上字:雁影化为筝上的音符,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 长弹幽恨隔纱窗:悠扬的筝声传递着深沉的思念,隔着纱窗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遥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影比作筝上的字,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明月清波”,“雁影双”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春江春雁的赞美,以及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情感深邃而饱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雁:象征春天与团圆。
- 明月:象征明亮与希望。
- 清波:象征宁静与柔和。
- 筝: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纱窗:象征隔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噰噰”一词形容了什么? A. 风声
B. 雁声
C. 水声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笛子
C. 筝 -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象表达思念之情? A. 雪花与梅花
B. 雁与月亮
C. 山与水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春望》(杜甫):描绘春天的景象与感慨。
诗词对比:
- 《竹枝词》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竹枝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春江花月夜》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深入描绘,情感较为广泛。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