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廖忏庵丈以词见怀,赋此却寄,并柬冯秋雪》

时间: 2025-01-04 08:48:36

沧江愁卧,悄不成疏放。

倦借幺弦作孤赏。

甚绿阴帘幕,消得还来,回睇处、禁得斜阳相向。

烟波应梦老,渺渺菰蒲,可有归程双桨。

枉道闹红期,明日西风,空冷落、青墩馀唱。

便输与、凉蟾替昏黄,又肠断流光,费人凝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沧江愁卧,悄不成疏放。
倦借幺弦作孤赏。
甚绿阴帘幕,消得还来,
回睇处禁得斜阳相向。
烟波应梦老,渺渺菰蒲,
可有归程双桨。
枉道闹红期,明日西风,
空冷落青墩馀唱。
便输与凉蟾替昏黄,
又肠断流光,费人凝想。

白话文翻译

沧江的愁绪让我无以入眠,静静地无法疏放。
我疲倦地借着小弦乐器独自欣赏。
那浓密的绿阴如帘幕般,消逝得又再回来,
回头看时,斜阳与我相对。
烟波中的景象似乎让我梦见了年老,
远远的菰蒲,是否还有归家的双桨?
白白地说着欢聚的日子,明天的西风,
只留下冷落的青墩余音。
把这情绪转给凉月替我诉说昏黄,
又让我为流逝的光阴而心痛,费人凝想。

注释

  • 沧江:指长江,象征壮阔与忧愁。
  • 疏放:指情绪的释放。
  • 幺弦:古代乐器,代表孤独的音乐。
  • 绿阴帘幕:指浓密的树荫,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菰蒲:水边的植物,用来描绘自然的宁静。
  • 双桨:划船时的工具,象征归家的希望。
  • 冷落:指失落、孤独的感觉。
  • 凉蟾:指月亮,象征清冷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庸斋,近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婉约细腻。他的诗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心情沉重、思乡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诗歌鉴赏

《洞仙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孤独的深刻思考。诗首句“沧江愁卧”,直接引入了忧愁的情绪,仿佛将读者带入诗人那种愁闷的状态中。接着,诗人借用音乐的意象,通过“幺弦”展现出他对孤单的反思。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外在的环境,更是内心深处的感受。

“甚绿阴帘幕,消得还来”,描绘了自然的幽静与诗人内心的渴望,这种渴望在斜阳中愈加明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回忆的朦胧。随着“烟波应梦老,渺渺菰蒲”的描写,诗人再次将情感与自然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苍凉的氛围。

最后,诗人以“便输与凉蟾替昏黄”结束,表达了对流光的无奈和对往昔的追忆。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情感层次分明,意象鲜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沧江愁卧 - 表达诗人因江水而生的愁苦。
  2. 倦借幺弦作孤赏 - 借乐器独自欣赏,突出孤独感。
  3. 甚绿阴帘幕 - 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4. 消得还来 - 反映内心情感的轮回。
  5. 回睇处禁得斜阳相向 - 斜阳的意象象征着时间与记忆。
  6. 烟波应梦老 - 描述如梦般的景象,引发对老去的感慨。
  7. 渺渺菰蒲 - 细腻的自然描写,增添诗意。
  8. 可有归程双桨 - 表达对归家的渴望。
  9. 枉道闹红期 - 反映对往日热闹的失落。
  10. 明日西风,空冷落青墩余唱 - 预示着未来的孤独与冷清。
  11. 便输与凉蟾替昏黄 - 借月亮倾诉内心的情感。
  12. 又肠断流光,费人凝想 -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凉蟾”比喻月亮,富有情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烟波应梦老”。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孤独的思索,通过自然的描绘使情感更加深沉,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江:象征浩荡与愁苦。
  • 绿阴:代表宁静与思索。
  • 斜阳:暗示时间流逝与人生感悟。
  • 烟波:体现梦幻与朦胧的情感。
  • 菰蒲:自然的象征,暗含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沧江愁卧”中的“沧江”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黄河
    C. 其他河流

  2. 诗中“幺弦”象征着什么? A. 独自欣赏
    B. 热闹的场景
    C. 归乡的希望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自然风光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柳宗元《江雪》

诗词对比: 朱庸斋的《洞仙歌》与李白的《庐山谣》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内心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以豪放的气概展现壮丽山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主题相似,但情感表达与风格迥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