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时间: 2025-01-06 10:18:39

才华天与,国色凭人道。

心苦撩愁忍微笑。

自花边著意,画里萦怀,总无奈、惆怅离多会少。

清吟知几许,别样温存,千种柔情性尤好。

爱彼此暗凝魂,小印传笺,留一字、佳名香草。

问细镂、双心几时逢,向月下吹笙,瑶台同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才华天与,国色凭人道。
心苦撩愁忍微笑。
自花边著意,画里萦怀,
总无奈惆怅离多会少。
清吟知几许,别样温存,
千种柔情性尤好。
爱彼此暗凝魂,小印传笺,
留一字佳名香草。
问细镂双心几时逢,
向月下吹笙,瑶台同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才华与美貌的感慨,认为才华是天赋的,而国色则依赖于人们的评价。心中虽然承受着忧愁,却依然勉强微笑。自从在花边上留心,便在画中萦绕,感到无奈的是离别总是多而重聚少。吟唱清曲又能有多少,别样的温存中,千般柔情更显珍贵。彼此之间的情感如同默默凝聚的灵魂,传递着一纸香草的信笺,留下一字佳名。询问那细密雕刻的双心何时能相逢,愿在月下吹奏笙音,共同前往瑶台。

注释:

  • 才华天与:指才华是上天给予的。
  • 国色凭人道:国色天香,形容女子的美丽,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 心苦撩愁忍微笑:心中虽有苦楚,但仍然忍住愁苦微笑。
  • 清吟知几许:吟唱的清曲,不知能表达多少情感。
  • 瑶台:指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湖帆(1894-1968),字子华,号天民,江苏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真挚,常常融合诗、书、画于一体。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吴湖帆通过这首诗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人生离合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洞仙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诗中运用“才华天与,国色凭人道”开篇,引入了对才华与美貌的讨论,展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美好的感悟与思考。接下来的“心苦撩愁忍微笑”将内心的痛楚与外在的微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在“自花边著意,画里萦怀”中,诗人以花为喻,体现了他对爱情的细腻观察与深情回忆,似乎在诉说着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而“总无奈惆怅离多会少”则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和离别的无奈,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清吟知几许,别样温存”传达了诗人对恋人间柔情蜜意的珍视,最后以“向月下吹笙,瑶台同到”收尾,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才华天与:强调才华是天生的,无法强求。
    • 国色凭人道:美貌的评价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标准。
    • 心苦撩愁忍微笑:内心的痛苦无法外露,努力维持表面的微笑。
    • 自花边著意,画里萦怀: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思念。
    • 总无奈惆怅离多会少:感叹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离别的频繁。
    • 清吟知几许:对清唱的自我反思。
    • 千种柔情性尤好:对爱情细腻而深刻的理解。
    • 爱彼此暗凝魂:深沉的爱情如同灵魂的交融。
    • 小印传笺:通过信物传递情感。
    • 留一字佳名香草:珍惜爱情的每一个细节。
    • 问细镂双心几时逢:渴望相聚的心愿。
    • 向月下吹笙,瑶台同到:描绘理想中的浪漫场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边”与“画里”,比喻细腻的情感。
    • 对仗:如“离多会少”,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拟人:情感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人们在情感中追求美好、珍惜相聚的心理。

意象分析:

  • :象征美丽和爱情的脆弱。
  • :象征团圆和希望。
  • 瑶台:象征理想中的爱情和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国色”指的是什么? A. 国家的颜色
    B. 美貌
    C. 文化

  2. “心苦撩愁忍微笑”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伤感
    C. 生气

  3. “向月下吹笙,瑶台同到”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A. 分离的痛苦
    B. 理想的浪漫场景
    C. 生活的琐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吴湖帆与李清照的作品有相似的主题,均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感伤。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与吴湖帆的情感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更多地表现女性的柔情,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爱情的复杂与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