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观陆德扬奕》

时间: 2025-01-19 17:43:45

云间二陆,判北来余派。

马首江东又更代。

自朱明一去,白道南迁,人换世、青史寥寥兴废。

湖天垂钓手,烹茗敲棋,闲话梨园旧声价。

听曲最无前,狂掷缠头,教看尽西风残霸。

剩域外山川待追寻,定九万抟风,扶摇飞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间二陆,判北来余派。
马首江东又更代。
自朱明一去,白道南迁,
人换世青史寥寥兴废。
湖天垂钓手,烹茗敲棋,
闲话梨园旧声价。
听曲最无前,狂掷缠头,
教看尽西风残霸。
剩域外山川待追寻,
定九万抟风,扶摇飞快。

白话文翻译:

在云间的二陆之间,分开了北来的余派。
马首又一次指向江东,时代更迭。
自从朱明朝一去不复返,白道南迁,
人们换了,历史的青史上寥寥无几的兴废。
在湖天垂钓的人,品茗下棋,
闲聊着梨园昔日的声价。
听曲时最是无顾虑,狂掷缠头,
让人看尽西风的残酷霸道。
剩下的域外山川仍待追寻,
定要九万里抟风,扶摇直上。

注释:

  • 二陆:指的是陆德扬与陆德扬,二人皆为棋手。
  • 马首江东:形容时代的更替。
  • 朱明:指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 白道南迁:指历史的变迁,政治的更替。
  • 梨园:指古代戏曲界。
  • 西风残霸:暗指西方强国的霸权主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轶刘,近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以诗交友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作品常常蕴含厚重的历史感,关注社会变迁。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以棋局和钓鱼为引子,反映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洞仙歌 观陆德扬奕》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开篇以“云间二陆”引入,设定了一个高远的境界,诗人通过棋局来象征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马首指向江东,暗示着新的时代的来临,历史如棋局般不断变化。接着,诗人以朱明的兴替,反映出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青史上记录的兴废,仿佛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感慨。

闲聊梨园旧声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过往文化的珍惜与怀念。听曲时的无前顾虑,表现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淡然态度。接下来的“西风残霸”,则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定九万抟风,扶摇飞快”,则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渴望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整首诗结合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情感深邃而广阔,展示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间二陆,判北来余派。”:在高远的云间,二陆象征着棋盘,北来的余派代表历史的变迁。
    • “马首江东又更代。”:马的方向指向新的时代,历史在不断更迭。
    • “自朱明一去,白道南迁。”:朱元璋的明朝已成历史,政治权利的转移。
    • “人换世青史寥寥兴废。”:人事的更替,使得历史书写的兴废变得微不足道。
    • “湖天垂钓手,烹茗敲棋。”:闲适的生活,象征着对过往文化的珍惜。
    • “闲话梨园旧声价。”:回忆古代梨园的辉煌,体现对文化的向往。
    • “听曲最无前,狂掷缠头。”:享受音乐的自由和无忧的状态。
    • “教看尽西风残霸。”:对现实的思考,揭示出世界局势的复杂。
    • “剩域外山川待追寻。”:对未来的期许,渴望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 “定九万抟风,扶摇飞快。”:激励人心的鼓舞,展现出追求理想的决心。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如“云间二陆”)、对仗(如“闲话梨园旧声价”)、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展开,反映出诗人对文化的珍惜、对现实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许,情感深邃而广阔。

意象分析:

  • 云间:象征着高远的境界和理想。
  • 二陆:象征着棋局与历史的交织。
  • 马首:象征着时代的指引与方向。
  • 梨园:象征着文化传统与历史的记忆。
  • 西风:象征着外来文化与力量的冲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陆”指的是谁?

    • A. 两位诗人
    • B. 两个地方
    • C. 两种文化
    • D. 两种饮品
  2. “马首江东又更代”中的“马首”象征什么?

    • A. 领导者
    • B. 新的时代
    • C. 传统文化
    • D. 未来的希望
  3. “闲话梨园旧声价”中,梨园指的是?

    • A. 风景名胜
    • B. 传统戏曲界
    • C. 餐饮文化
    • D. 诗歌创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对比《洞仙歌 观陆德扬奕》和《登高》,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但《洞仙歌》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登高》则更多体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选》
  • 《沈轶刘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