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二月廿三日至上海,方知是日为清明也》
时间: 2025-01-06 06:15: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二月廿三日至上海,方知是日为清明也
断肠才送别,又携泪客中行。
换瘦影春衫,回潮单舸,梦里平生。
他乡乍惊花烂,掷流光不信便清明。
琼笛愁心欲碎,钿车广陌初尘。
帘旌,梁庑与追寻,人海剩飘零。
算馀生担得,青山埋骨,白日招魂。
愔愔夜台钗燕,蹴筝弦眉样可成春。
百岁几禁回首,长宵开眼从今。
白话文翻译:
在送别时心如刀割,眼泪伴随我游走在客旅之中。
换上瘦弱的春衣,乘着小舟在潮水中徘徊,梦中回忆往生。
在他乡突然看到花开得如此艳丽,流逝的光阴让我不敢相信今天是清明。
琼笛发出忧愁的声音,钿车在宽阔的街道上留下初初的尘埃。
帘幕飘扬,屋檐与我追寻的踪迹,人海中只剩下我飘零。
算来这一生我能承受些什么,青山埋藏着我的骨骸,白天却把我的魂魄召回。
夜晚静谧,像台上的燕子,弹奏的筝声和眉目间的春光若隐若现。
百年光阴能让我几度回首,今夜漫长,睁眼又是新的开始。
注释:
- 断肠:形容心痛如绞,极度伤感。
- 换瘦影春衫:春天的衣衫因瘦弱而显得单薄。
- 琼笛:指的是一种精美的笛子,这里象征着忧愁的音乐。
- 钿车:古代的一种车,装饰华丽,象征着繁华与虚幻。
- 青山埋骨:比喻死后埋葬之地。
- 招魂:用以召唤逝去的灵魂。
典故解析:
-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祭祀祖先,扫墓踏青的日子,诗中提到的清明暗示了生与死的交织。
- 百岁几禁回首:暗指人生短暂,回首往事难以再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觐虞,近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古典元素。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明时节,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恰逢作者抵达上海,感受到异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慢》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送别与思念交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断肠”二字道出了离别的痛苦,接着描绘了在春天的细雨中,孤独的游子在他乡的感伤。对于“春衫”和“单舸”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脆弱,让人感同身受。
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尤其是在提到“流光不信便清明”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对生命短暂和阴阳离别的愁苦。琼笛的忧伤与钿车的尘埃则象征着华丽背后的无奈与哀愁。最后,诗人以“百岁几禁回首”结尾,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也是对未来的希冀。
整首诗在意象构建上十分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忧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肠才送别:表达离别时的极度悲伤。
- 又携泪客中行:在旅途中忍不住流泪,体现孤独感。
- 换瘦影春衫:换上瘦弱的春装,暗示身心的疲惫。
- 回潮单舸,梦里平生:在小舟上回忆往生,透露出对过往的怀念。
- 他乡乍惊花烂:在异乡看到花开,触发思乡之情。
- 掷流光不信便清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不信。
- 琼笛愁心欲碎: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忧伤。
- 钿车广陌初尘:华丽的车子在路上留下的尘埃,象征繁华的虚幻。
- 帘旌,梁庑与追寻:帘幕飘扬,暗示追寻的无望。
- 人海剩飘零:在茫茫人海中,只有自己孤零零的漂浮。
- 算馀生担得: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与总结。
- 青山埋骨,白日招魂:对死亡的直白思考。
- 愔愔夜台钗燕:夜晚的安静中,似乎有燕子飞来。
- 蹴筝弦眉样可成春:筝声与春光交织,传达出一丝希望。
- 百岁几禁回首:人生短暂,回头已是往事。
- 长宵开眼从今:夜漫长,但眼前的未来依然充满可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光,强调其无情。
- 拟人:用“琼笛愁心欲碎”给乐器赋予情感。
- 对仗:如“青山埋骨,白日招魂”,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对生死、时间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泪:表达离别的悲伤与思念。
- 舟:象征孤独的旅程和对过往的回忆。
- 青山:代表归宿与死亡。
- 琼笛:象征忧愁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日主要是为了: A. 祭祀祖先
B. 庆祝丰收
C. 迎接春天
答案:A -
“断肠才送别”中的“断肠”是指: A. 身体受伤
B. 心痛如绞
C. 失去亲人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钿车”象征着: A. 华丽与繁华
B. 贫困与艰辛
C. 旅行的快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离骚》通过对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木兰花慢》则更多地聚焦于个体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生死与时间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古典诗词的情感世界》
- 《清明节的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