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过钱塘江
作者: 贯休 〔唐代〕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白话文翻译:
巨大的江水向东流淌到尽头,山峦吞没了广阔的原野。
因此知道吴国之间的仇恨,海涛的声音似乎是无穷无尽。
黑云翻滚着从蛟龙的洞穴中升起,秋天的云彩飘入战城。
游子们在千里之外,经过这里,白发渐生。
注释:
-
字词注释:
- 巨浸:指广阔的江水,浩瀚而深沉。
- 东隅:指东边的角落,这里指钱塘江的尽头。
- 山吞:山峦高耸,仿佛将平坦的原野吞没。
- 吴相恨:指的是吴国之间的仇恨,可能与历史上吴国与周边国家的战争有关。
- 不尽:无穷无尽。
- 黑气:形容云层的颜色,象征阴沉。
- 蛟窟:传说中蛟龙的洞穴,暗示神秘与力量。
- 秋云:秋天的云彩,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 战城:指战争的城池,暗含历史的沧桑。
- 白髭生:形容游人历经沧桑,鬓发已白。
-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吴”,可以联系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其与周边国家的恩怨情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字希声,号悟真,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后来隐居于山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钱塘江的壮阔景象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过钱塘江》通过描绘钱塘江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江水的浩荡与山峦的雄伟,给人一种壮阔的视觉冲击。接着,作者借助吴国之间的仇恨,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似乎在暗示着人类历史的无常与悲剧。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黑气腾蛟窟”和“秋云入战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诡谲而又沉重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战争与死亡的主题。最后一句“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游人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辽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描绘江水流向东边尽头的壮观景象,山峦仿佛将广袤的土地吞噬,体现出自然的伟岸力量。
-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对吴国仇恨的思考,同时海涛声如同无穷无尽的悲哀。
-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将自然景象与历史事件结合,黑云与秋云给人以凄凉之感,象征着战争的阴影。
-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游人经历沧桑,白发渐生,感叹人生短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吞大野平”,用“吞”形象地表现了山的高大与土地的渺小。
- 拟人:如“秋云入战城”,赋予自然景象以动作,使诗句生动。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象与深刻的历史思考,表现了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忧伤而又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山峦:代表自然的伟岸,反映出人类的渺小。
- 海涛声:象征历史的悲怆与无尽的回响。
- 黑气与秋云:分别象征着战争的阴云与秋天的凄凉。
- 白髭:象征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相恨”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仇恨?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中的“秋云”主要象征什么? A. 战争的阴影
B. 自然的美丽
C. 人生的希望
D. 欢乐的时光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快乐
B. 悲伤与思考
C. 兴奋与激昂
D. 平静与安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贯休的《秋过钱塘江》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但贯休更为沉重细腻,而李白则充满豪情与奔放。两者在意象与情感的表现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历代诗人评传》
- 《古诗词赏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