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弟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4 07:1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弟三首 其一
严霜下前除,朔风凄以烈。
今夕复何夕,同生成永别。
疾疢能几时,音容忽已灭。
稚子号中闺,阿母啼成血。
有兄滞天隅,之死不及诀。
仰视云间鸿,呼群中断绝。
俯观庭中树,琼枝已再折。
永啸涕如雨,沈忧鬓成雪。
岂不怀大观,至情畴能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悲痛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因弟弟去世而引发的深切哀伤。诗中提到严寒的霜降和凛冽的北风,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绝望。今天的晚上与往日的今晚是何其不同,生死之间的分别是如此的惨痛。疾病如此短暂,却让亲人的音容已经消逝。幼小的孩子在内室中哭泣,母亲因悲伤而流下血泪。作为哥哥的我,远在天边,无法与弟弟道别。仰望天空中鸿雁,我呼喊着,却没有回应。低头看庭院中的树,已经折断了美丽的琼枝。长声哀鸣,泪水如雨般倾泻,忧愁使我的鬓发渐渐变白。难道我不怀念大观之美,至情之深,何以能得?
注释:
- 严霜:指初冬时节的霜冻。
- 朔风:北风,象征寒冷与凛冽。
- 疾疢:指疾病。
- 音容:声音与容貌,指亲人的形象。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号:哭喊。
- 阿母:母亲。
- 滞:停留,逗留。
- 天隅:天边,远处。
- 诀:告别。
- 琼枝:美丽的树枝,象征生机与美好。
- 鬓成雪:形容因悲伤而发白。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霜、风、鸿雁),体现了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借景抒情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和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慎行(约1580-约1630),明代诗人,生于浙江,后居于南京。他的诗风清新,感情真挚,尤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对兄弟的思念见长。
创作背景:
《哭弟三首》是于慎行为悼念已故弟弟而作,正值明末动荡时期,作者感受到家庭的破碎和亲情的离散,情感更加深沉。
诗歌鉴赏:
《哭弟三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哀思和痛苦的诗。诗人以严霜和北风开篇,运用自然景象来烘托内心的悲凉。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亲人音容的追忆,表现了对逝者深切的怀念。尤其是“稚子号中闺,阿母啼成血”一句,展现了家庭的悲痛与无助,令人心碎。诗中“有兄滞天隅”反映了兄弟间的深情,无法相见的无奈与绝望。最后,诗人以“沈忧鬓成雪”结束,生动地传达出因忧伤而染白的鬓发,隐喻着岁月的无情与伤痛的积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亲情的深刻描绘,也有对生命无常的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严霜下前除:描绘了寒冷的冬季来临,霜冻前的景象,暗示着生离死别的凛冽。
- 朔风凄以烈:北风凄厉,进一步强调了外界的寒冷与内心的孤寂。
- 今夕复何夕,同生成永别:今日之夜与往日不同,生与死的永别令人心痛。
- 疾疢能几时,音容忽已灭:生病的时间短暂,但亲人的音容却已不复存在。
- 稚子号中闺,阿母啼成血:幼小的孩子在家中哭泣,母亲因悲痛而泪流满面。
- 有兄滞天隅,之死不及诀:作为哥哥的我远在天边,无法与弟弟道别。
- 仰视云间鸿,呼群中断绝:仰望天边的鸿雁,呼喊却没有回应,表现了孤独感。
- 俯观庭中树,琼枝已再折:低头看庭院中的树木,美好的东西已然折断。
- 永啸涕如雨,沈忧鬓成雪:长声哀鸣,泪水如雨,忧伤使鬓发变白。
- 岂不怀大观,至情畴能掇:难道不怀念美好的事物,至情之深又如何能得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悲伤比作雨水,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拟人:自然景象(霜、风、鸿雁)被赋予了情感,深化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仰视云间鸿,俯观庭中树”,展示了诗人的对比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无奈与痛苦,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亲情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寒冷与孤独。
- 北风:传达凛冽与绝望。
- 鸿雁:象征离别与无奈。
- 琼枝:美好的生命象征,折断则象征破碎的家庭。
- 泪水:悲伤的直接表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严霜”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人对弟弟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怀念
B. 失落
C. 愤怒
D. 以上皆是 -
“沈忧鬓成雪”中,“鬓成雪”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年龄的增长
B. 因忧伤而白发
C. 生活的无聊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冬季
- D. 以上皆是
- B. 因忧伤而白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哭李白》(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时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深沉而清晰。
- 《哭李白》:同样是悼友之作,体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与追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于慎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