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宫春》
时间: 2025-01-14 13:45: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宫春》
作者:黄侃
楼接重阴,窗鸣疏雨,邻箫又送愁声。
花影留屏,波痕萦幔,萧条庭户初扃。
镜中临晚,怪双鬓伤离减青。
黄昏遥雁,飞向南塘,尺素无凭。
无言暗忆娉婷。
迢递青门,惟见高城。
纤指添炉,颦眉停绣,寒宵应怯孤灯。
梦来无定,更魂隔垂帘几层。
当时何事,空赠琼浆,须怨云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天的黄昏,窗外的雨声伴随着邻桌的箫声,令人感到愁苦。花影在屏风上摇曳,波纹在帷幔上轻轻荡漾,庭院显得萧条,刚刚关上门。镜子中映出晚景,不禁感到双鬓因离愁而显得苍白。黄昏时分,遥远的雁阵飞向南方的塘边,心中没有任何音信。无言中暗自思念那位美丽的女子,遥远的青门只见高耸的城墙。纤细的手指在炉上添柴,眉头紧锁停下了绣活,寒冷的夜晚似乎更显得孤灯孤单。梦境无定,更是魂隔帘幕几层。当初是什么事,白白赠送美酒,难免要埋怨那美丽的云英。
注释
- 重阴:指阴云密布的天气。
- 邻箫:邻居吹的箫声。
- 愁声:忧伤的声音。
- 花影:花的影子。
- 波痕:水波留下的痕迹。
- 萧条:冷清、寂寞。
- 扃:锁上,关闭。
- 尺素:指书信。
- 娉婷:美丽的女子,形容女子的姿态。
- 琼浆:美酒。
- 云英: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85-1936),字公度,号秋水,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曾任教于多所高校,以辛辣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于文坛。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庆宫春》创作于黄侃晚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迁之时,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诗中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庆宫春》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愁苦的黄昏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首联“楼接重阴,窗鸣疏雨,邻箫又送愁声”,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雨声与箫声交织,构成了诗人心中的愁绪。接下来的“花影留屏,波痕萦幔”,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诗人在这萧条的氛围中感受到离愁的深重。
“镜中临晚,怪双鬓伤离减青”,在镜子中的晚景映照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双鬓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因离愁而加重的忧虑。黄昏的雁阵飞向南塘,象征着远离的思念与无奈,“尺素无凭”则表达了对情感的渴望与失落。接下来的无言暗忆,透过“迢递青门,惟见高城”进一步加深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全诗在情感的递进中,表现出一种凄美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虽然有美酒相赠,却难掩内心的苦涩,最后“空赠琼浆,须怨云英”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体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接重阴,窗鸣疏雨,邻箫又送愁声:描绘阴雨天气,窗外的雨声与邻居的箫声交融,营造出愁苦的气氛。
- 花影留屏,波痕萦幔,萧条庭户初扃:花影在屏风上摇曳,波纹在帷幔上荡漾,庭院显得冷清。
- 镜中临晚,怪双鬓伤离减青:镜子中的晚景映衬出离愁,双鬓的白发增添了伤感。
- 黄昏遥雁,飞向南塘,尺素无凭:黄昏时分,雁阵飞向南方,心中没有任何消息。
- 无言暗忆娉婷:沉默中怀念美丽的女子。
- 迢递青门,惟见高城:遥远的青门只见高耸的城墙,象征着距离的遥远。
- 纤指添炉,颦眉停绣,寒宵应怯孤灯:细手在炉上添柴,眉头紧锁停下了绣活,寒夜更加显得孤单。
- 梦来无定,更魂隔垂帘几层:梦境飘渺不定,魂魄隔着几层帘子。
- 当时何事,空赠琼浆,须怨云英:回想当初的事,白白赠送美酒,难免要埋怨那美丽的云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声与雨声相提并论,营造氛围。
- 拟人:波痕、花影等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诗句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愁苦。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爱情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雨:象征压抑与愁苦的心情。
- 邻箫:代表着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共鸣。
- 花影:象征美好与短暂。
- 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孤灯:代表孤独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侃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描绘的天气是怎样的?
A) 晴天
B) 阴雨
C) 雪天
D) 风和日丽 -
“尺素无凭”是什么意思?
A) 有信可寄
B) 失去联系
C) 信纸很小
D) 寄信很远
答案
- B) 黄侃
- B) 阴雨
- B) 失去联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词作,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庆宫春》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壮美,后者则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概论》
- 《黄侃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