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宫春 乙酉腊月十五夜雨忆俶玉用樊榭韵》
时间: 2025-01-17 04:0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阵阵酸风,迎寒催冻,山斋孤闭林罅。
残叶零红,纤蔬殢碧,冬容篱落堪写。
却消得幽居静雅。烟檐忽黯,如注糟床,黄昏初罢。
故人近住江城,愁到冲泥,日归时乍。
山中景物,浓香胜雪,冷坐蜜梅花下。
拥衾寻梦,五更转熏炉添麝。
洒窗繁点,急似吴篷,野桥春夜。
白话文翻译:
阵阵的寒风吹来,迎着冷意催促着冰冻,山中的小屋孤独地关闭在林间的缝隙中。
残留的叶子零散飘落,纤细的蔬菜被霜冻侵袭,冬天的景致在篱落旁显得可写可画。
然而这幽静的居所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雅致。烟囱上忽然变得暗淡,像是酒醉的床榻,黄昏时分刚刚结束。
老朋友住在江城,愁绪如泥水般涌来,白天归来的时候总是那么突然。
山中的景物,香气浓郁胜过雪花,冷冷地坐在蜜梅花下。
拥着被子寻梦,五更时分点燃香炉添麝香。
窗外的雨点飞洒,急促得像吴地的篷船,在春夜的野桥上。
注释:
- “酸风”:寒冷的风。
- “山斋”:山中的小屋,通常指隐居的地方。
- “纤蔬”:细小的蔬菜。
- “篱落”:篱笆和落叶,指冬季的景象。
- “烟檐”:屋檐上升起的烟雾。
- “糟床”:指醉酒后的床榻。
- “冲泥”:指愁苦到如同泥水般的混沌。
- “蜜梅”:指梅花的一种,可能是春天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大庄,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咏怀,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常常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乙酉年腊月中旬的一个雨夜,诗人怀念旧友,展现了对寒冬及隐居生活的感悟。诗中流露出对冬日孤寂的深刻体会和对友人情谊的思念。
诗歌鉴赏:
《庆宫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冬日的孤寂与深情。开篇几句便通过“阵阵酸风”和“迎寒催冻”展现了冬季的刺骨之寒,紧接着用“山斋孤闭林罅”描绘出诗人隐居的环境,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残叶与纤蔬的描写,不仅呈现了冬天的景象,也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诗中“幽居静雅”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在寒冷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雅致。这种静谧中透出的雅致,恰恰是对繁华喧嚣生活的反思与超脱。随着“故人近住江城”的提及,情感的波动显而易见,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愁苦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宁静的氛围多了一层情感的厚度。
最后几句,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坐在蜜梅花下的冷静与拥被寻梦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在严冬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温情与思考,给人留下深远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阵阵酸风,迎寒催冻”:描绘冬日寒风的刺骨,营造出一种冷峻的气氛。
- “山斋孤闭林罅”:隐居在山中,四周被林木包围,显得孤独。
- “残叶零红,纤蔬殢碧”: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透露出冬日的萧瑟。
- “却消得幽居静雅”:尽管环境冷清,反而让幽居更显得雅致。
- “烟檐忽黯,如注糟床”:描写烟雾的昏暗,营造出一种迷离感。
- “故人近住江城,愁到冲泥”:思念老友,愁绪如泥水般沉重。
- “日归时乍”:日常生活中的突然感受。
- “山中景物,浓香胜雪”:自然中的美好,香气扑鼻,胜过雪的纯洁。
- “冷坐蜜梅花下”:在寒冷中依然欣赏梅花的优雅。
- “拥衾寻梦,五更转熏炉添麝”:夜深人静时,寻找梦境,点燃香炉。
- “洒窗繁点,急似吴篷,野桥春夜”:窗外的雨点急促,似吴地的舟船,喻指春夜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注糟床”比喻黄昏的昏暗。
- 拟人:“故人近住江城,愁到冲泥”,将愁绪赋予具体的形象。
- 对仗:如“拥衾寻梦,五更转熏炉添麝”,展现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冬日的孤独感与对友人的思念,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风:象征孤独与严酷的环境。
- 残叶: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蜜梅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 冬夜:暗示内心的沉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阵阵酸风”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春天的温暖
- B. 冬天的寒冷
- C. 秋天的萧瑟
- D. 夏天的炎热
-
诗人对“故人”的思念是如何表现的?
- A. 通过欢快的场景
- B. 通过愁苦的情感
- C. 通过景物的描写
- D. 通过自然的变化
-
“拥衾寻梦,五更转熏炉添麝”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友人的怀念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叶大庄与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但叶大庄更强调情感的细腻与思念,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叶大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