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吟 甲戌端午》
时间: 2025-01-14 02:37: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招得薰风驱暑,插艾门庭,下帷深寂。
菖蒲酒盏,漫掬流花自涤。
长添线影,閒情消尽,缠臂丝红,沈波菰黑。
拟起湘累问讯,近日湘江秋夜,龙啸消息。
堪笑钟馗倚壁,脚靴手板须半赤。
面目嶙峋甚,算么么群丑,望风辟易。
吟壶清晏,阚室啸梁无迹。
门外黎邱千百变,搅一天风色。
天龙竖指,忘却魔眼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气氛。薰风送走了暑热,艾草被插在门庭,幽静的帷帐遮住了外面的喧嚣。菖蒲和酒盏,随意地掬起流动的花瓣。随着时间的推移,闲适的情绪渐渐消散,缠绕在手臂上的丝带和水波中的菰是那么深沉。对于湘江秋夜的消息,我想要询问,却只得听到龙啸的消息。可笑的是钟馗倚靠在墙边,半赤的脚靴和手掌显得有些不堪。面容嶙峋,算不上多么英俊,反倒让人感到惧怕。吟咏的酒壶清澈,室内安静得没有任何迹象。门外的黎邱千变万化,搅动着整天的风色。天龙直指,忘记了魔眼的窥探。
注释:
- 薰风:指温暖的风。
- 艾:艾草,端午节的传统植物,具有辟邪的意义。
- 菖蒲:菖蒲是另一种端午节的植物,寓意健康。
- 湘累:指湘江的沉重负担,可能暗指思乡之情。
- 钟馗:传说中捉邪驱鬼的神明,此处用作比喻。
- 龙啸:可能象征着某种强烈的声音或事件。
- 黎邱:指黑暗的山丘,象征着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是清代的诗人,其诗风以清新脱俗、情感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甲戌年的端午节,反映了诗人对节日习俗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节日不仅是庆祝的时刻,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丹凤吟 甲戌端午》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诗作,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以及诗人内心的细腻感受。开篇以“薰风”驱散暑热,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接着通过“插艾门庭”的意象,传达出节日的氛围与人们对平安的期盼。诗中描绘的“菖蒲酒盏”,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欢快与闲适。
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似乎对湘江的思念与孤独感逐渐浮现。通过“湘累问讯”和“龙啸消息”,表现出一种对故乡的渴望与对变幻无常的社会的感慨。后半部分提到的“钟馗”形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借用,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整体而言,诗歌在传统与现代、欢乐与忧愁之间徘徊,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与对比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招得薰风驱暑:温暖的风带走了暑气,描绘出夏日的清凉。
- 插艾门庭,下帷深寂:在门前插上艾草,帷帐深闭,营造出安静的氛围。
- 菖蒲酒盏,漫掬流花自涤:用菖蒲和酒盏来洗净流动的花瓣,表现出节日的轻松与雅致。
- 长添线影,閒情消尽:时间的流逝使得闲适的情绪逐渐消散。
- 缠臂丝红,沈波菰黑:手臂上的丝带与水波中的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情感的复杂性。
- 拟起湘累问讯:想要询问来自湘江的消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 近日湘江秋夜,龙啸消息:提到湘江的秋夜与龙啸,象征着变化和不安。
- 堪笑钟馗倚壁:借用钟馗的形象,表现出对现实的嘲讽与批判。
- 脚靴手板须半赤:钟馗的形象显得不堪,反映出不理想的社会现实。
- 面目嶙峋甚,算么么群丑:对丑陋众生的描绘,展示出诗人的无奈。
- 吟壶清晏,阚室啸梁无迹:在安静的环境中吟咏,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门外黎邱千百变,搅一天风色:外界环境的变化不居,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天龙竖指,忘却魔眼擘:天龙的形象引出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啸”象征着强烈的情感和事件。
- 拟人:让自然元素具有人类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如“缠臂丝红,沈波菰黑”,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节日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它在欢庆与孤独之间展现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传达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薰风:象征着温暖与舒适。
- 艾草和菖蒲:代表传统节日文化,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和健康的祝愿。
- 湘江:象征着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 钟馗:代表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薰风”是什么意象?
- A. 暴风
- B. 温暖的风
- C. 寒风
- 钟馗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现实的无奈与嘲讽
- C. 美丽
- “湘江”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节日的热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端午即事》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丹凤吟》: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为直接,情感更为浓烈,而《丹凤吟》则通过节日的描绘,反映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状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杨玉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