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漉漉篇》
时间: 2025-01-04 12:3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漉漉,波烟玉。
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粉态袷罗寒,雁羽铺烟湿。
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
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
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月光下的美丽景象:月光柔和,波光粼粼如玉,草地上青色的莎草和盛开的桂花繁茂,芙蓉花旁边的江边树木分外迷人。诗人描写了寒冷的粉色袷衣,雁翅在湿润的烟雾中铺展。谁能看到那石帆,从船上如镜子般的水面滑入?秋天的白色和鲜红的颜色交织,水面上莲子的香气弥漫,挽着菱角的手在歌袖间轻轻划过,绿刺缠绕在银色的泥土上。
注释
- 月漉漉:形容月光清澈,似流水般细腻。
- 波烟玉:指水面上波光闪烁,如同玉石般的光泽。
- 莎青:莎草的颜色,青绿色。
- 桂花繁:盛开的桂花,象征着秋天的丰收和美好。
- 芙蓉:指荷花,常生于水边。
- 袷罗寒:袷衣,古代一种轻薄的衣物,寒意袭人。
- 雁羽:大雁的羽毛,常寓意秋天的到来。
- 石帆:比喻船帆,石帆在水中显得格外宁静。
- 秋白鲜红:秋天的色彩对比,白色与红色交融。
- 水香莲子齐:水中盛开的莲子,香气四溢。
- 挽菱隔歌袖:手中挽着菱角,袖子轻拂,带有柔美的意境。
- 绿刺罥银泥:绿色的刺植物缠绕在银色的泥土上,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奇特的想象、清新的风格和浓郁的情感著称。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李贺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早逝的命运与其诗歌的深度形成鲜明对比。
创作背景
《月漉漉篇》创作于唐代,正值中唐时期文化兴盛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月光、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月漉漉篇》是一首富有浪漫色彩和视觉美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开篇“月漉漉,波烟玉”便以月光和水面波纹的结合,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清新而宁静的夜晚场景。月光与水波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季的自然景象。莎青的草地与繁茂的桂花,既是对秋天丰收的赞美,也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尤其是“雁羽铺烟湿”的描绘,仿佛让人听见秋雁的哀鸣,感受到季节更替带来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渴望在这片美景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诗的最后两句更是通过“挽菱隔歌袖”和“绿刺罥银泥”的意象,将自然的美与人文的情感融合,使得整首诗在美丽中透出一丝人性的温暖与柔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漉漉,波烟玉:以月光和水面波纹开篇,创建宁静的夜景。
- 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描绘秋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 粉态袷罗寒,雁羽铺烟湿:通过衣物和雁羽的描写,传达出季节的寒意与孤独感。
- 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引发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向往自由的情感。
- 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色彩的对比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慨,秋天既有生机也有凋零。
- 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诗人用生动的意象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漉漉”将月光比作液体,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雁羽铺烟湿”有情感,赋予生命感。
- 对仗:在“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感悟,蕴含着对生命流逝的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温柔的孤独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清明、宁静,带有浪漫色彩。
- 莎草与桂花:代表秋天的气息,象征丰收与美好。
- 芙蓉:美好而柔弱的象征。
- 雁羽:象征秋天的到来与离别的哀伤。
- 莲子:象征生命的延续与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漉漉”形容的是? A. 繁星闪烁
B. 月光清晰
C. 雾气弥漫 -
诗中提到的“莎青”指的是? A. 秋天
B. 草地的颜色
C. 湖面的波光 -
“秋白鲜红死”中的“死”字,表明了什么情感? A. 生命的消逝
B. 冷清的感觉
C. 秋天的色彩对比
答案:1-B,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月漉漉篇》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有对月光的描绘,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酒的畅饮,而李贺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