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中南佛塔寺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原文展示:
鸣泉隔翠微,千里到柴扉。
地胜人无欲,林昏虎有威。
涧苔侵客屦,山雪入禅衣。
桂树芳阴在,还期岁晏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佛塔寺环境。鸣泉的声音在翠微之间回响,仿佛千里之外的柴扉也能听到。这里的自然景色优美,令人心无欲念,连林中的老虎在昏黄的光线下显得威风凛凛。溪涧的苔藓侵入了客人的鞋底,山上的雪花飘落在禅衣上。桂树下的芳香阴凉依旧,诗人希望在岁末时能再度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泉:流水声,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
- 翠微:青翠的山色或树林。
- 柴扉:简陋的木门,指一般人家。
- 地胜:地势优美,环境胜过人间的欲望。
- 林昏:树林在黄昏时分,光线昏暗。
- 虎有威:林中老虎显得威武。
- 涧苔:溪涧中的苔藓。
- 客屦:客人的鞋子。
- 禅衣:僧侣穿的衣服。
- 芳阴:芳香的阴凉处。
典故解析: 无明显典故,但“涧苔”和“山雪”作为自然意象,也常见于诗词中,用以表现环境的幽静与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字梦阮,号小山,唐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风景和情感,尤其以词作闻名。他的诗风细腻、婉约,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中期,反映了诗人在游历中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温庭筠的《题中南佛塔寺》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诗中描绘的环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与宁静。开篇的“鸣泉隔翠微”通过声与色的结合,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描述自然,更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接下来的“地胜人无欲”更是强调了自然的美好与人类欲望的对比,暗示了隐逸的理想生活。诗中的老虎象征着自然的威严,增强了整体的气氛,使得这份恬静又不失力量。
随着意象的推进,涧苔与山雪的细节描写,不仅为景增添了层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瞬息万变。最后一句“桂树芳阴在,还期岁晏归”不仅是对自然的留恋,也传达了作者对未来归来的期待,展现了对人世间的眷恋。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情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泉隔翠微:泉水的鸣响在青翠的山间回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千里到柴扉:这美丽的风景仿佛能穿越千里,直达简陋的柴门。
- 地胜人无欲:这里的自然环境胜过人世间的欲望,令人心灵得到净化。
- 林昏虎有威:树林在黄昏时分,老虎显得格外威武,暗示自然的力量。
- 涧苔侵客屦:溪涧中的苔藓渐渐侵入了客人的鞋底,表现出大自然的亲密与细腻。
- 山雪入禅衣:山上的雪花飘落在僧侣的禅衣上,暗示着清静与纯洁。
- 桂树芳阴在:桂树下芳香的阴凉依旧,传达了自然的美好和持久。
- 还期岁晏归:诗人期待着年末时能再次归来,表现出对自然的眷恋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胜人无欲”暗喻自然环境的美好。
- 拟人:如“鸣泉”,赋予泉水以生命。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传递了一种超然的心境与人世之间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泉: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灵动。
- 翠微:代表美丽的自然环境。
- 老虎:象征自然的威严和力量。
- 涧苔:细腻的自然细节,传达了时间的流逝。
- 桂树:象征着美丽与香气,显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鸣泉隔翠微”中的“鸣泉”指的是: A. 鸟鸣
B. 水声
C. 风声
答案: B -
“桂树芳阴在”中的“芳阴”意指: A. 清凉的阴影
B. 香气
C. 森林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老虎”主要象征: A. 温柔
B. 威严
C. 恐惧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温庭筠的《题中南佛塔寺》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温庭筠的诗更加细腻和婉约,而王维的诗则显得更加简洁和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温庭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