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出塞曲 其九
作者:林鸿 〔明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烟尘起西北,驱马到长城。
万古征人恨,秋风陇水声。
雪埋金甲重,月照宝刀明。
昨夜闻鸣雁,中原有弟兄。
白话文翻译:
西北的烟尘四起,驱马赶路来到长城。
千古以来征战的人心中充满怨恨,
秋风吹拂,陇水流淌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雪埋藏着沉重的金甲,月光照耀着明亮的宝刀。
昨夜我听到了雁鸣,意味着中原的兄弟们正在牵挂我。
注释:
- 烟尘:指战争中扬起的尘土,象征战乱。
- 长城:中国北方的防御工事,象征着边疆和征战。
- 万古:形容时间悠久,表达对战争的长久痛苦。
- 秋风:秋季的风,常与萧瑟的景象有关,暗示离别与忧愁。
- 陇水:指陇山地区的水,代表边陲的自然环境。
- 雪埋金甲:金甲是指战甲,雪代表寒冷和沉重的战斗。
- 宝刀:象征武器和战斗的准备。
- 鸣雁:指雁叫,作为离别和乡愁的象征。
典故解析:
- 长城:古代的防御工事,象征着不屈的抵抗精神与守卫故土的决心。
- 鸣雁:古时雁是迁徙的鸟,与离别、思念有关,常用来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鸿,明代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战争与思乡之情,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边塞,反映了诗人对征战生活的感受及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战士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出塞曲 其九》是一首充满战斗气息和思乡情感的边塞诗。诗的开头通过“烟尘起西北”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景,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驱马到长城”则透露出征战的无奈和疲惫。诗中“万古征人恨”一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厌恶,历史的沉重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秋风陇水声”展现了一种孤寂的自然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战士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接着,诗人以“雪埋金甲重,月照宝刀明”相结合,描绘出战士的装备被雪覆盖的沉重感,金甲与宝刀在月光下闪烁,象征着战士们的期待与无畏。
最后,“昨夜闻鸣雁,中原有弟兄”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鸣雁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一种乡愁的象征,唤起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战士在战场上的孤独与对故土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尘起西北”:描绘战斗激烈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 “驱马到长城”:表现战士的奔波,体现出对长城的守卫责任。
- “万古征人恨”:历史悠久的战争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战争的无情。
- “秋风陇水声”: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增添了凄凉感。
- “雪埋金甲重”:用雪象征战斗的沉重,金甲是战士身份的象征。
- “月照宝刀明”:月光的照耀使得武器显得更加明亮,寓意着战斗的准备。
- “昨夜闻鸣雁”:引入自然声音,象征思乡之情。
- “中原有弟兄”:强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情感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埋金甲”比作战争的沉重。
- 对仗:诗中用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 意象:烟尘、长城、秋风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景象表达了对战斗的厌恶与无奈,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战士的共同命运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尘:战争的象征,代表混乱与艰难。
- 长城:防御与坚守的象征,体现爱国情怀。
- 秋风:萧瑟、孤独的象征,暗示别离。
- 金甲:象征战士身份与责任,承载历史与荣耀。
- 宝刀:象征武力与希望,预示着未来的战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林鸿
- C. 白居易
- D. 李白
-
“昨夜闻鸣雁”中的鸣雁象征什么?
- A. 战斗
- B. 思乡
- C. 快乐
- D. 旅行
-
“雪埋金甲重”中的“金甲”指的是什么?
- A. 衣服
- B. 战甲
- C. 金子
- D. 甲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与战士的情感。
- 高适的《别董大》:表达离别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林鸿的《出塞曲 其九》,两首诗都以边塞为背景,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思乡的情感,但王昌龄更侧重于英勇壮烈的气概,而林鸿则更为细腻,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林鸿研究》
- 《中国边塞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