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 其八》

时间: 2025-01-19 19:57:54

十五蓟门行,能探黠虏情。

潜兵秋度碛,牧马夜归营。

苦雾沈旗影,飞霜湿鼓声。

昨来承密诏,东筑受降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曲 其八
作者:林鸿 〔明代〕

十五蓟门行,能探黠虏情。
潜兵秋度碛,牧马夜归营。
苦雾沈旗影,飞霜湿鼓声。
昨来承密诏,东筑受降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士兵在边塞驻守的情景。他们在十五夜时出发,能够洞察敌人的阴险动向;在秋天的沙漠中潜行,夜晚返回营地放牧。苦闷的雾气笼罩着旗帜,寒霜湿润了鼓声。前几天,接到密谕,将要在东边建立受降城以方便接收降军。

注释

  • 蓟门:指的是蓟县的城门,古时的边关。
  • 黠虏:奸诈的敌人。
  • 潜兵:潜行的军队。
  • :沙漠或沙滩。
  • 牧马:放牧马匹。
  • :沉重、深厚。
  • 受降城:用来接受投降的城池。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蓟门”,是古代边防的重要关口,常常与抵御外敌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受降城的建立则体现了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来临,反映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鸿,明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边疆生活的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边塞士兵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与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出塞曲 其八》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作者对士兵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战争局势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十五蓟门行”就以时间和地点设下了场景,显示出士兵在特定的环境中行军的艰辛与不易。接着,诗人通过“潜兵秋度碛”描绘了士兵们在秋季沙漠中潜行的画面,突显出边塞的苍凉与孤独。诗的后半部分则将这种孤独的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士兵们承载的历史重任和心理负担。

全诗以一种沉重的氛围贯穿,通过“苦雾沈旗影”和“飞霜湿鼓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寂静的边疆生活场景。这种氛围不仅反映了士兵们的生活状态,也象征着国家的危机与不安。而最后一句“昨来承密诏,东筑受降城”则给全诗带来了希望的转折,暗示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五蓟门行”:指在农历十五的夜晚,从蓟门出发,时间和地点的设定让人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2. “能探黠虏情”:士兵们能够洞察敌人的阴险情报,表现出他们的敏锐和警惕。
  3. “潜兵秋度碛”:描述了在秋天的沙漠中,士兵们小心翼翼地行进,展现出战争的艰辛。
  4. “牧马夜归营”:夜晚回营放牧,表现出士兵日常生活的单调与孤独。
  5. “苦雾沈旗影”:苦闷的雾气笼罩着旗帜,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沉重心情。
  6. “飞霜湿鼓声”:寒霜使得鼓声变得湿润,增强了寒冷与寂静的氛围。
  7. “昨来承密诏”:接到密令,暗示着即将发生的重要事情。
  8. “东筑受降城”:要在东边建立受降城,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和平的希望在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苦雾沈旗影”,通过“苦雾”比喻士兵的苦闷。
  • 对仗:如“潜兵秋度碛,牧马夜归营”,形成了一种对称美。
  • 意象:主要意象有“蓟门”、“秋碛”、“苦雾”、“受降城”等,构建了边塞的惨淡与希望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边塞士兵的辛苦生活与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期待。通过对战争前线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士兵在国家动荡时期的坚定与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蓟门:象征边防与国家安全。
  • 潜兵:象征隐秘与谨慎。
  • 秋度碛:象征艰苦与凄凉。
  • 受降城:象征和平与安宁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蓟门”是指什么地方?

    • A. 一座城市
    • B. 一条河流
    • C. 一座山
    • D. 一座边关
  2. 填空题:诗中“飞霜湿鼓声”表达了士兵们的_____情感。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渴望。(对/错)

答案

  1. D
  2. 苦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色,体现出壮志未酬的豪情。
  • 高适《燕歌行》:同样以边塞为题材,表达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