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寄沈雁冰部长北京文化部》

时间: 2025-01-14 03:46:11

话到春蚕百感生。

曈昽晓日照人明。

恒钦鼎鼐调羹手,曾播荆高变徵声。

抒蓄念,发新荣。

凭谁藻鉴为扬清。

不须更作云泥叹,横滨桥边识姓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寄沈雁冰部长北京文化部
作者: 龙榆生 〔近代〕

话到春蚕百感生。曈昽晓日照人明。
恒钦鼎鼐调羹手,曾播荆高变徵声。
抒蓄念,发新荣。凭谁藻鉴为扬清。
不须更作云泥叹,横滨桥边识姓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当提到春蚕的时候,心中生出许多感慨。晨曦中的阳光照耀着人,让人感到明亮而温暖。总是怀念那精致的鼎与调羹的手法,曾经传扬过的荆高与变徵的乐声。抒发内心的情怀,展现新的荣光。可凭谁来把这美好鉴定,以扬清名声呢?不必再作云泥之叹,只在横滨桥边认出你的名字。

注释

  • 春蚕: 比喻辛勤劳作的人,春蚕吐丝,寓意奉献和付出。
  • 曈昽: 清晨的光辉,表示温暖的阳光。
  • 鼎鼐: 古代用以煮食的器具,象征权力与权威。
  • 荆高: 可能指古曲,代表文化或艺术的传承。
  • 变徵声: 变徵是古代音律的一种,象征音乐的变化与多样。
  • 藻鉴: 比喻对事物的评判与鉴别。
  • 云泥叹: 比喻身世或境遇的差异,感叹身处低谷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94-1969)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生于福建,后移居至上海。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关注社会与人生,常在古典诗词中融入现代思想。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20世纪初期,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寄语沈雁冰部长,表达对文化事业的期待与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春蚕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感受,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开篇提到“春蚕百感生”,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更暗示了劳动的辛苦与奉献精神。接着,诗人通过“曈昽晓日照人明”的描写,展现了阳光带来的温暖与希望,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中间部分,诗人以“恒钦鼎鼐调羹手”来比喻文化工作者的精致与严谨,强调了传承经典的重要性。此外,诗中提到的“曾播荆高变徵声”,则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变化,反映出诗人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最后,诗句“不须更作云泥叹,横滨桥边识姓名”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积极向上态度,既不沉溺于过去的叹息,也不忘在现实中追求自我实现和荣耀。

整首词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反映出他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期待与信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文化深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话到春蚕百感生: 提及春蚕时,引发万千感慨,暗示辛勤的象征。
    • 曈昽晓日照人明: 清晨的阳光照亮人心,传达希望与温暖。
    • 恒钦鼎鼐调羹手: 赞美文化工作者的精致与细致。
    • 曾播荆高变徵声: 传承古典文化,意在强调文化的变迁。
    • 抒蓄念,发新荣: 表达内心情怀,追求新的成就。
    • 凭谁藻鉴为扬清: 质问谁能评判美好,反映对文化认同的渴望。
    • 不须更作云泥叹: 不再感叹身世之差,表现积极态度。
    • 横滨桥边识姓名: 在现实中寻求认同与价值。
  2.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春蚕”比喻辛勤和奉献,体现深意。
    • 拟人: “晓日照人明”,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意。
    • 对仗: 整首词在对仗上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3.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在面对逆境时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倡导珍视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在新时期追求个人与社会的成就。

意象分析

  • 春蚕: 辛勤、奉献的象征,代表对劳动的尊重。
  • 曈昽晓日: 温暖与希望的象征,寓意新生与光明的前景。
  • 鼎鼐: 权威与传统的象征,体现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 变徵声: 音乐与艺术的变迁,代表文化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春蚕”象征什么? a) 劳动与奉献
    b) 财富与权力
    c) 自由与平等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曈昽晓日照人明”主要描绘了_____的景象。

  3. 判断题: 诗人在最后一节表达了对文化的消极态度。(对/错)

答案:

  1. a) 劳动与奉献
  2. 温暖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情。
  • 《静夜思》: 李白,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龙榆生的作品更注重文化传承和对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龙榆生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