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栩扶侍之睦州(此公旧任建德令)》

时间: 2025-01-01 11:09:18

遥忆新安旧,扁舟复却还。

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

入县馀花在,过门故柳闲。

东征随子去,皆隐薜萝间。

意思解释

送张栩扶侍之睦州

原文展示:

遥忆新安旧,扁舟复却还。
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
入县馀花在,过门故柳闲。
东征随子去,皆隐薜萝间。

白话文翻译:

遥想起在新安的旧事,坐着小船又回到这里。
水面浅深不一,水石相映,来来往往的云山间。
进了县城,花儿依旧盛开,门前的老柳树也显得悠闲。
你东征随子出征,隐没在薜萝的缠绕之中。

注释:

  • 遥忆: 遥远地回忆。
  • 新安: 地名,今浙江省的一部分。
  • 扁舟: 小船。
  • 浅深: 水的深浅。
  • 逐云山: 形容云雾环绕的山。
  • 入县: 进入县城。
  • 馀花: 剩下的花。
  • 故柳: 旧时的柳树。
  • 东征: 向东出征。
  • 薜萝: 一种攀援植物,象征着隐逸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9-785年),字君彦,唐代诗人,原籍河南,后移居长安。刘长卿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其作品往往富有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送别张栩时,张栩曾任建德令,后赴睦州任职。诗中流露出对故地的怀念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反映了诗人对友谊和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送张栩扶侍之睦州》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友人的祝福。首句“遥忆新安旧”直接引入主题,勾起诗人对新安往事的追忆,带有一丝淡淡的伤感。接下来的“扁舟复却还”则表现了坐船归来的悠闲与放松,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描写水石与云山的“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风景融入情感之中,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而“入县馀花在,过门故柳闲”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景物的深情眷恋,花与柳的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最后两句“东征随子去,皆隐薜萝间”则将友人的离去与自然的隐秘相结合,象征着友谊的永存与彼此的牵挂。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构思巧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遥忆新安旧: 诗人遥远地回忆起新安的往事。
  • 扁舟复却还: 乘坐小舟,重新回到这里。
  • 浅深看水石: 观察水面,水深浅不一,水石相映。
  • 来往逐云山: 来来往往,似乎追随云雾缭绕的山。
  • 入县馀花在: 进入县城,花依旧盛开。
  • 过门故柳闲: 门前的老柳树显得悠闲自在。
  • 东征随子去: 友人随子东征。
  • 皆隐薜萝间: 友人在薜萝的缠绕中隐没。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通过自然景物映射内心情感。
  • 对仗: 诗中各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通过“水石”、“花”、“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与抒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友人的祝福和离别之情,体现了浓郁的人情味与自然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石: 象征着故乡的自然美,象征着过去的记忆。
  • 云山: 象征着追求自由与梦想的高远境界。
  • 花柳: 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时间的流逝。
  • 薜萝: 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与隐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安”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浙江省
    • B. 江苏省
    • C. 河南省
    • D. 四川省
  2. “扁舟复却还”中的“扁舟”指的是什么?

    • A. 大船
    • B. 小船
    • C. 渔船
    • D. 游艇
  3. 诗中提到的“东征随子去”是指什么?

    • A. 随子去游玩
    • B. 随子出征
    • C. 随子回乡
    • D. 随子读书

答案:

  1. A. 浙江省
  2. B. 小船
  3. B. 随子出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比较刘长卿的《送张栩扶侍之睦州》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刘长卿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织,而王维则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现对友人的祝福与离愁。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李白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