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3:43: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路难 其三
作者:冯溥 〔明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与追求理想的感慨。前两句说的是兰草无法长久地编织成饰品,磨刀也只会伤手,隐喻人生的艰辛与磨难。接着,树木也无法承受锻炼的折磨,连小牛的鼻子也显得丑陋,暗指在困境中人的无奈与脆弱。
接下来,诗人提到丈夫志向远大,想要在四方施展才华,怎能屈就于低微的位置?他自信地驾车越过太行山,认为无论险阻都无法阻挡自己的前进。尽管他面临前有蛇、后有虎的困境,孤身一人被困在林莽中,但他依然慷慨激昂,想要向青天问询。
最后,诗人感慨,有些蓬蒿中的士人也曾是当年稷契的臣子,暗示在艰难中依然有可能崛起。
注释:
- 纫兰:编织兰草,象征美好和理想,但无法长久。
- 磨刃:磨刀,形容付出努力却无果。
- 树锻:锻炼树木,隐喻人遭受的磨难。
- 悬弧:悬挂弓箭,表明有远大志向。
- 脂车秣马:喻指为理想而准备,越过太行山的艰难。
- 虺蛇:毒蛇,象征危险。
- 猛虎:猛兽,同样象征威胁。
- 青旻:青天,象征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溥,明代诗人,字子观,号雪斋。生于洪武年间,历经多次宦海沉浮,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清新,内容多反映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行路难”系列诗作源于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与士人困境。诗人在个人经历中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因此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不平与无奈。
诗歌鉴赏:
冯溥的《行路难 其三》是一首充满激情与斗志的诗。诗人以兰草和磨刀之类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艰辛与脆弱,但同时又激励人们不要放弃追求理想的勇气。诗中的意象丰富,前有蛇后有虎的危险形象,深刻反映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诗人通过对自己处境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他虽身处困境,依然想要挑战命运,“咄嗟歌白石,慷慨问青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一句提到的稷契臣,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也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暗示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存在着翻身的可能。
整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与理想追求。冯溥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感受,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激励人们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勇敢前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纫兰不耐久:兰草编织的饰品无法长久,暗示理想的脆弱。
- 磨刃空伤手:磨刀只会伤手,形容努力却未必有收获。
- 树锻既不堪:树木无法承受锻炼,譬喻人在困境中难以承受。
- 犊鼻亦可丑:小牛的鼻子也显得丑,暗示人身处逆境的无奈。
- 丈夫悬弧志四方:有理想的男子志向远大,不能屈就于微小之处。
- 焉能局蹐徒俯首:怎能安于低位而俯首称臣?
- 脂车秣马越太行:准备好了车马,勇敢越过险阻。
- 自信险阻无制肘:自信险阻无法阻碍自己的前进。
- 我车脱幅,我马卒瘏:车马遭遇困境,形象描绘了身处困境的现实。
- 前有虺蛇,后有猛虎:面临危险与威胁。
- 将伯无助,困于林莽:孤身无助,被困在森林中,象征孤独。
- 咄嗟歌白石,慷慨问青旻:发出慷慨的呼唤,向理想的天空询问。
- 孰知坎壈蓬蒿士:谁知道在艰难中,还有人曾是贤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兰草”和“磨刀”比喻人生的理想与艰难。
- 对仗:如“前有虺蛇,后有猛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焉能局蹐徒俯首”,表达了不屈的态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强调在艰难困境中,仍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草:象征美好与理想,但脆弱。
- 磨刀:象征努力与挣扎。
- 太行:象征艰难险阻。
- 虺蛇、猛虎:象征生活中的威胁与挑战。
- 青旻:象征理想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磨刀”象征什么? A. 努力
B. 伤害
C. 理想
D. 安宁 -
“前有虺蛇,后有猛虎”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惶恐
C. 坚定
D. 迷茫 -
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传达怎样的主题? A. 放弃理想
B. 勇敢追求理想
C. 享受生活
D. 忍耐痛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李白: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艰难。
- 《登高》王之涣:抒发了身处困境中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
诗词对比:
冯溥的《行路难 其三》与李白的《行路难》有相似的主题,都是在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面对生活的挑战,但冯溥的诗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坚持,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与豁达的情感。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