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春寄张侍郎
作者:贯休(唐代)
遐想涪陵岸,山花半已残。
人心何以遣,天步正艰难。
鸟听黄袍小,城临白帝寒。
应知窗下梦,日日到江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诗人想象着涪陵的河岸,春天的山花已经凋零一半。人心应如何寄托呢?因为天意难测,处境艰难。鸟儿听见的却是身着黄袍的小鸟,而城池却面临白帝山的寒冷。想必你应该知道,在窗下的梦,日日都飞向江边。
注释
- 涪陵:古地名,位于今重庆市,素有山水之美。
- 黄袍:通常指官服,诗中可能是借指小鸟的颜色。
-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重庆,也是著名的历史遗址。
- 窗下梦:指在窗边所做的梦,暗示思念与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约830年-908年),字景仁,唐代诗人,性情洒脱,作品多表现山水、友情及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晚春时节,诗人因思念友人张侍郎而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情感与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情感交织。诗的开头以“遐想涪陵岸”引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接着“山花半已残”,用自然景象反映出时间的流逝,春天的美好即将结束。接下来的“人心何以遣”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似乎在询问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情。下联“天步正艰难”则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整首诗以鸟儿的听闻和白帝城的寒冷,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结尾的“日日到江干”则是对友人的寄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见的愿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遐想涪陵岸”:诗人远远想起涪陵的河岸,表现思乡情绪。
- “山花半已残”:春天的花儿已经凋零一半,暗示春天将尽,岁月流逝。
- “人心何以遣”:人心该如何安排,表明对生活的思考。
- “天步正艰难”:生活的道路艰难,感叹人生的苦涩。
- “鸟听黄袍小”:鸟儿的声音和颜色,传递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气息。
- “城临白帝寒”:白帝城的寒冷,衬托出孤寂的环境。
- “应知窗下梦”:在窗下的梦境,暗示对友人的思念。
- “日日到江干”:梦境中的思念每天都抵达江边,展现思念的持续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心情感结合,通过山花的凋零映射人生无常。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修辞使得语言更为优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艰辛的深刻思考,折射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涪陵:象征思乡之情。
- 山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黄袍:代表生命的活力与新生。
- 白帝寒:象征孤独与萧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涪陵是指哪个地方? a) 四川
b) 重庆
c) 湖南 -
诗人对春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愉快
b) 惆怅
c) 无所谓
答案:
- b) 重庆
-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畅想,而贯休的《晚春寄张侍郎》则更多地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友人的思念,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但都体现了唐代诗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