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时间: 2025-01-04 08:47:57

繁华举世皆如梦,今古何人肯暂闲。

唯有东林学禅客,白头闲坐对青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繁华举世皆如梦,今古何人肯暂闲。唯有东林学禅客,白头闲坐对青山。

白话文翻译: 世间繁华都像梦境一样虚幻,从古至今有谁愿意暂时闲下来。只有那些在东林学习禅理的僧人,白发苍苍地闲坐对着青山。

注释:

  • 繁华:指世间的荣华富贵。
  • 举世:整个世界。
  • 如梦:比喻虚幻不实。
  • 暂闲:暂时休息,指放下世俗事务。
  • 东林:指东林寺,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 学禅客:指学习禅理的僧人。
  • 白头:指年老。
  • 闲坐:悠闲地坐着。
  • 对青山:面对着青山,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为主。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禅宗清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对世俗生活感到疲惫,寻求精神寄托时所作。通过对东林学禅客的描绘,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世间繁华的虚幻描绘和对东林学禅客的宁静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繁华举世皆如梦”一句,用“如梦”比喻繁华的虚幻,强调了世俗追求的无意义。而“唯有东林学禅客,白头闲坐对青山”则通过对学禅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繁华举世皆如梦:这句诗用“如梦”比喻繁华的虚幻,强调了世俗追求的无意义。
  2. 今古何人肯暂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人们不愿放下事务的感慨,暗示了对精神追求的缺失。
  3. 唯有东林学禅客:这句诗通过对学禅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
  4. 白头闲坐对青山:这句诗通过对学禅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繁华举世皆如梦”中使用“如梦”比喻繁华的虚幻。
  • 对比:通过对比世俗繁华和学禅客的宁静生活,强调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通过对世间繁华的虚幻描绘和对东林学禅客的宁静生活的赞美,诗人强调了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繁华:象征世俗的荣华富贵,但在这里被比喻为虚幻的梦境。
  • 东林学禅客:象征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理想形象。
  • 青山:象征宁静和永恒,与世俗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繁华举世皆如梦”中的“如梦”比喻了什么? A. 繁华的真实性 B. 繁华的虚幻性 C. 繁华的持久性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东林学禅客”象征了什么? A. 世俗的追求 B. 精神的追求 C. 物质的追求 答案:B

  3. 诗中“白头闲坐对青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精神的追求 C. 对物质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词对比:

  • 罗邺的《赠僧》与王维的《鹿柴》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但罗邺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