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北书至,有感,却寄》
时间: 2025-01-01 17:5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 北书至,有感,却寄
作者: 徐震堮 〔近代〕
看花迸泪,惯到残春病。
门掩绿苔深,正愁绝天涯芳讯。
杜鹃声里,强起倚阑干,寒犹凝。
红成阵,寂寞江南景。
烽烟北望,寸寸关河影。
慷慨筑声哀,甚荆高风流顿尽。
平原绣出,笑煞卖浆家,
长剑耿,孤檠静,我辈生涯定。
白话文翻译:
在残春的季节,看着花儿忍不住流泪,仿佛已习惯了这伤感的病态。门口的绿苔愈发深厚,心中正忧愁着远方的消息。听着杜鹃的叫声,勉强起身倚靠在栏杆上,寒意依旧凝聚。红花成阵,令人感到江南的寂寞景象。向北望去,烽烟四起,关河的影像一寸寸浮现。豪情壮志在此时显得无比哀伤,曾经的高风亮节顿时消逝。平原上绣般的景象,令卖浆的人忍俊不禁,手握长剑,孤寂的灯下静待,我辈的生涯就这样注定。
注释:
字词注释:
- 迸泪:流泪、涌出眼泪。
- 残春病:春天即将结束时的忧伤情绪。
- 绿苔:生长在地面或墙上的苔藓,象征时间的流逝。
- 绝天涯芳讯:远方的美好消息(花讯)无法得到。
- 杜鹃声里:杜鹃鸟的鸣叫,常与哀伤的情绪相联系。
典故解析:
- 杜鹃: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与离别、思念相关。
- 烽烟:战争的象征,表达忧国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震堮(1849-1925),字秋水,号湘川,近代诗人,擅长古体诗,风格多变,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乱时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蓦山溪》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国家动荡的忧虑。开篇“看花迸泪”便是情感的直接表达,展现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无奈与悲伤。诗人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巧妙地融入了对个人情感的反思,使得整个诗篇既有自然之美,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红成阵,寂寞江南景”一句,通过对江南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接着“烽烟北望”则转换了视角,表明了国家时局的动荡与不安,诗人在此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层次丰富,起伏跌宕,从个人的内心感受逐渐扩展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最终形成一种悲壮而又不失希望的情感共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花迸泪,惯到残春病:看着花开却流泪,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忧伤。
- 门掩绿苔深,正愁绝天涯芳讯:门外生长的苔藓愈深,心中忧虑远方的消息。
- 杜鹃声里,强起倚阑干,寒犹凝:在杜鹃声中勉强起身,依然感到寒意。
- 红成阵,寂寞江南景:红花成阵,映衬出江南的孤寂。
- 烽烟北望,寸寸关河影:向北望去,烽火连天,关河的景象一寸寸浮现。
- 慷慨筑声哀,甚荆高风流顿尽:豪情壮志变得哀伤,曾经的风光也随之消逝。
- 平原绣出,笑煞卖浆家:平原如绣,卖浆的人忍不住笑。
- 长剑耿,孤檠静,我辈生涯定:手握长剑,孤灯静默,我们的生涯注定如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象与情感结合,如“红成阵”比喻江南的花景。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情,如“寒犹凝”传达内心的寒意。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称与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国家动荡的忧虑,以及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 杜鹃:代表离别与思念。
- 烽烟:战争与动荡的象征。
- 江南:美丽而又孤寂的地方,象征诗人的怀旧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看花迸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
“烽烟北望”中的“烽烟”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战争的景象
C. 自然灾害 -
诗中提到的“杜鹃”通常与什么情感相关? A. 喜悦
B. 离别
C.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徐震堮与李白的作品都涉及到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但徐震堮的表达更为细腻而感伤,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情壮志。两者在主题上相通,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赏析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