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
借问何因缘,致令遣如此。
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
但自修己身,不要言他已。
白话文翻译:
世间有亿万的人,面孔却各不相同。
我问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呢?
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互相指责对方不对。
但我们只需修身自省,不要去评论他人。
注释:
- 亿万人:形容人非常多,指代世间的众生。
- 面孔不相似:强调每个人的外貌特征不同,象征个体差异。
- 何因缘:为何会有这样的原因。
- 各执一般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互说非兼是: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无法兼容。
- 自修己身:关注自身的修养和道德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拾得,唐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洒脱、自然的诗风著称,常常关注个人修养与内心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是人们追求名利、纷争不断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对人性和自我修养的思考,表达了对世态人心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诗 其十一》通过对人面孔不相似的观察,引申出个体差异与人心纷争的深刻哲理。诗中首先以“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开篇,简洁而有力,直接指出人类的多样性;接着提出“借问何因缘”,引导读者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似乎在探讨人性与个体认知的复杂性。
在接下来的“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诗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与争执。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屡见不鲜,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普遍的现实——人们往往因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与他人产生隔阂。
最后的“但自修己身,不要言他已”,则是诗人的智慧结论。通过内省来达到个人的修养与和谐,诗人倡导的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生活态度。在纷扰的世界中,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是解决纷争的根本之道。
整首诗在简洁的表述下,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有对人性的观察,也有对个体修养的呼唤,展现了唐代诗人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
- 直观描述世界上人们的多样性,强调个体差异。
-
借问何因缘,致令遣如此。
- 提出疑问,探讨个体差异的原因,表现出诗人的思考深度。
-
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
- 指出人们因各自观点而产生的争执,表现出社会的纷争。
-
但自修己身,不要言他已。
- 提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强调关注自身而非他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如“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
- 反问:通过“借问何因缘”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差异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倡导个人自我修养,反思自身的问题,而不是随意批评他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面孔:象征个体的差异与独特性。
- 修身:代表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内心的提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世间亿万人”,强调的是哪个方面? A. 各种职业
B. 个体差异
C. 生活环境 -
诗中提到“但自修己身”的意思是?
A. 要求他人改变
B. 注重自身修养
C. 向他人请教 -
诗人通过“互说非兼是”反映了什么现象?
A.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 人们的争执与不理解
C. 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相思》:同样探讨人际关系与内心情感。
- 陶渊明《饮酒》:强调自我修养与自然和谐。
诗词对比:
- 拾得《诗 其十一》与李白《将进酒》对比:两首诗在主题上都关注个体的处世态度,但拾得更强调内省与修身,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古诗词鉴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