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
闻伐匈奴尽,婆娑无处游。
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壮士志未骋,猕猴骑土牛。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我学习剑术和书法,曾经策马到达荆州。
听说对匈奴的征讨已经结束,四处游荡却没有地方可去。
回到翠绿的山岩下,席地而坐,玩味着清澈的溪流。
壮士的志向仍未展现,像猕猴骑在土牛上一样无所作为。
注释
- 荆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为军事重地。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诗中提到的“伐匈奴”指的是对匈奴的征伐。
- 婆娑:形容舞动的样子,这里暗指无所事事的游荡。
- 翠岩:指青翠的山岩,营造出自然优美的环境。
- 席草:席地而坐,草地上铺开。
- 壮士志未骋:指年轻人壮志未酬,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典故解析
- 匈奴:在汉代与匈奴的战争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诗人提到此事,表现出对国家安定的关注。
- 猕猴骑土牛:猕猴常被视为调皮捣蛋的象征,骑在土牛上暗示了无所事事,志向未能实现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拾得,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产生于唐代,正值国家安定,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年轻人的学习和成长为起点,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壮志未酬的惆怅。诗中开篇描绘了少年时期的热情与抱负,学习书法与剑术的场景,展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与对未来的憧憬。接着提到的“闻伐匈奴尽”,则是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然而,随着“婆娑无处游”的出现,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年轻人的热情似乎被现实的无所事事所浇灭。最后两句则将个人的壮志与猕猴骑土牛的形象结合,突出了一种无奈与失落,展现出一种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真挚动人,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学书剑:少年时期学习书法和剑术,表现出对知识和武力的追求。
- 叱驭到荆州:骑马前往荆州,暗示着对冒险和探索的向往。
- 闻伐匈奴尽:听说对匈奴的征伐已经结束,表现出对国家形势的关注。
- 婆娑无处游:游荡无处,体现出一种空虚感与无所事事。
- 归来翠岩下:回到自然环境,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席草玩清流:在草地上坐着,享受自然,表达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 壮士志未骋:壮士的志向未能实现,深感遗憾。
- 猕猴骑土牛:比喻无所作为,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猕猴骑土牛”比喻壮士未能施展才华,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剑:象征文化与武力的结合,代表追求理想的年轻人。
- 翠岩:自然环境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 猕猴:象征调皮与无所事事,暗示年轻人的理想未能实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壮士志未骋”意思是什么?
- A. 壮士的理想已经实现
- B. 壮士的志向未能施展
- C. 壮士在战斗中获得胜利
- D. 壮士游历各地
-
诗中的“荆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今陕西
- B. 今湖北
- C. 今云南
- D. 今四川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诗 其三十》均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色与豪情,后者则更聚焦于个人的无奈与失落。
- 杜甫的《春望》同样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