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白话文翻译:
在寒山上住着寒山,拾得就是拾得。一般无知的人怎能看到真知,丰干却彼此相识。见到的时候却是不见,寻找的时候又该往哪里寻找。借问有什么缘分,却说这是无为的力量。
注释:
- 寒山:可以理解为冷清的山,象征孤独或清净的境地。
- 拾得:指的是诗人名,也是一个隐喻,代表领悟或觉醒。
- 凡愚:指普通的愚昧之人。
- 丰干:可能指有学问的人,或是有深厚修养的人。
- 可见与不可见:反映出一种对存在与否的思考,充满哲学意味。
- 无为力: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强调自然之道和顺其自然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拾得,唐代诗人,常与寒山相提并论,二人均为禅宗诗人。他们的诗反映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是佛教思想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寒山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智慧、与自我认识的思考,反映出对无为而治的理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拾得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运用寒山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清冷而深邃的情感。诗的开头“寒山住寒山”似乎在描绘一个孤独而安静的环境,体现出一种放下尘世纷扰的选择。接着,诗人提及“凡愚岂见知”,强调一般人无法达到的智慧,暗示了人们对真理的无知与迷茫。
“丰干却相识”则引入了一个对比,表明有学问的人之间的默契与共鸣。接下来的“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展现了对时间与存在的思考,似乎在说即使在最清晰的时刻,有些东西依然是不可见的,这种矛盾感让人深思,暗示人们对真理的追寻往往是徒劳的。
最后,“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总结了全诗的核心思想,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在此,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复杂与困惑,表现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哲学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山住寒山:描绘了寒山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拾得自拾得:强调了诗人的自我认同与觉悟。
- 凡愚岂见知:普通人无法理解深奥的道理。
- 丰干却相识:有见识的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
- 见时不可见:即使在最佳条件下,真理依然难以捉摸。
- 觅时何处觅:对寻找真理的无奈。
- 借问有何缘:询问缘分的起源。
- 却道无为力:回应强调无为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凡愚”与“丰干”的对比,突出智慧的稀缺。
- 反讽:表面上询问缘分,实际上在揭示世事无常。
- 隐喻:寒山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智慧和存在的思考,表达了对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强调人们在追求真理时的无奈与迷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独与清净,反映内心的宁静。
- 拾得:代表觉悟与领悟。
- 凡愚:普通人的无知状态。
- 丰干:有修养的人,象征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山”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欢乐
- D. 纷扰
-
“见时不可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事物永远可见
- B. 某些真理难以捉摸
- C. 时间是绝对的
- D. 人生无所追求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拾得的《诗 其十五》与王维的《鹿柴》均体现了隐逸的思想,前者更多强调对智慧与无为的追求,后者则表现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两者都反映出唐代文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禅宗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