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读史有感》
时间: 2025-01-04 07:3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纸凄清,吾今吊汝。幽怀冤恨埋千古。
后车同载失余威,当时附耳嫌英武。
不听危言,不如归去。丈夫成事何犹豫。
羞言眷恋食和衣,魂兮寒馁依何所。
白话文翻译:
整页纸上都是清冷的情感,我今天为你哀悼。
埋藏在心底的冤屈和恨意,直到千古才得以显现。
后来的车同样载着失去的威严,而当时却在耳边低语,嫌弃英勇的表现。
不听那些危言,倒不如回去。男人做成大事何必犹豫?
羞于说出对衣食的眷恋,灵魂啊,在寒冷和饥饿中依靠何处?
注释:
- 满纸:整张纸,形容诗句的情感充盈。
- 凄清:悲凉而清冷的情感。
- 幽怀:内心深处的情感。
- 冤恨:冤屈与怨恨。
- 后车:后来的事情,指代历史的变迁。
- 附耳:低声耳语,暗指背后议论。
- 危言:警告或劝告。
- 羞言:羞于启齿,不愿意表达。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冤恨”与历史上的冤屈有关,可能指代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遭遇,引发对历史的反思。
- “丈夫成事”是对男性责任的强调,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男子汉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绮,现代诗人,作品多以历史、人生为主题,常通过诗词反映对社会的思考和个人情感。其诗风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意识。
创作背景:
《踏莎行 读史有感》创作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过去历史人物的哀悼与对人生抉择的思考,呈现出对历史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满纸凄清”开篇,便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古人冤屈的同情与对历史的反思。诗中“幽怀冤恨埋千古”一句,揭示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悲剧与人们心中的怨恨,令人感到深切的共鸣。
“后车同载失余威”一句,则暗示着历史的轮回,每个时代都有其英雄与不幸,而当时的评价往往是短暂和片面的。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使人不禁思考历史的公正与否。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自问“丈夫成事何犹豫”,强调了对男性承担责任的期待,表现出一种对勇气与决断的渴望,同时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对“魂兮寒馁依何所”的反复提问,彰显出对灵魂归属的困惑与对生存状态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以沉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生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责任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纸凄清,吾今吊汝:整张纸上都是悲凉的情感,我今天为你哀悼。开篇直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哀悼。
- 幽怀冤恨埋千古:内心深处埋藏的冤屈与怨恨,直到千古才得以显现,暗示历史的悲剧未被遗忘。
- 后车同载失余威:后来的事情同样承载着失去的威严,隐喻历史的延续与重复。
- 当时附耳嫌英武:当时的人在背后低语,嫌弃那些英雄的表现,反映出人们对英雄的态度变化。
- 不听危言,不如归去:不听那些警告,倒不如选择回去,表达出对现实的无奈。
- 丈夫成事何犹豫:男人做成大事为何还要犹豫,强调责任与决断。
- 羞言眷恋食和衣:羞于表达对衣食的眷恋,体现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反思。
- 魂兮寒馁依何所:灵魂啊,在寒冷与饥饿中依靠何处,表现出对生存的困惑与无助。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历史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 疑问句:多次使用疑问句,增加情感的紧迫感与思考的深度。
- 拟人:将灵魂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英雄悲剧的同情,以及对责任与勇气的思考。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诗人揭示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深重情感与责任,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纸:象征着记录与传承,是历史的载体。
- 魂:代表着人的灵魂,象征着对生存和存在的思考。
- 寒馁:体现了生存的困境,反映出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满纸凄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凉
- C. 愤怒
- D. 无奈
-
“不听危言,不如归去”中的“危言”指的是什么?
- A. 夸赞
- B. 警告
- C. 劝告
- D. 祝福
-
诗中提到的“魂兮寒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宁静
- C. 困惑与无助
- D. 自豪
答案:
- B. 悲凉
- B. 警告
- C. 困惑与无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绮的这首《踏莎行 读史有感》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到对历史与人生的反思,但黄绮更偏向于沉重的历史感,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对豪情与人生的放纵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黄绮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