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十九部仄韵》

时间: 2025-01-04 07:39:25

罢笔笺头,听莺柳上,莺啼恰似伊人唱。

循声不见绿罗衣,心中滋味是惆怅。

九水弯流,千山叠嶂,浮槎欲纵无从放。

余生恨不作银钩,随时照得花模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罢笔笺头,听莺柳上,莺啼恰似伊人唱。
循声不见绿罗衣,心中滋味是惆怅。
九水弯流,千山叠嶂,浮槎欲纵无从放。
余生恨不作银钩,随时照得花模样。

白话文翻译

停止在纸上写字,听那黄莺在柳树上鸣叫,莺啼声恰似爱人在歌唱。
循着声音却看不见那身穿绿罗衣的女子,心中滋味满是惆怅。
九条河水弯弯流淌,千山层叠高耸,想要去漂浮的木筏却无从放纵。
余生恨不能化作一根银钩,随时都能照见花的模样。

注释

  • 罢笔:停止书写。
  • 笺头:书信的开头。
  • :黄莺,一种鸟,声音婉转动听。
  • 绿罗衣:指绿色的轻盈衣服,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装扮。
  • 九水:形容水流的多与弯曲。
  • 千山:形容山的高低与重叠。
  • 浮槎:指可以漂浮的小船或木筏。
  • 银钩:比喻一种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荣江是当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反映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的午后,诗人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惆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与之失之交臂的遗憾。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惆怅。首句“罢笔笺头”便带出一种放下的姿态,似乎不愿再用文字去记录眼前的美好,而是选择倾听自然的声音。紧接着,黄莺的鸣叫与伊人的唱声相结合,形成了诗中最动人的意象。

而“循声不见绿罗衣”一句,则传递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尽管声音如此动听,但却无法寻到那位美丽的女子,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接下来的“九水弯流,千山叠嶂”,诗人利用广袤的自然景象,反衬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两句“余生恨不作银钩”,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渴望能如银钩般随心而动,照见心中那份难以获得的美好。整首诗在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罢笔笺头,听莺柳上:表明诗人放下书写,转而倾听自然之音。
    • 莺啼恰似伊人唱:将莺的啼鸣与爱人的声音相联系,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循声不见绿罗衣:暗示追寻却无果,增添了惆怅的气氛。
    • 心中滋味是惆怅: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 九水弯流,千山叠嶂:描绘广阔的自然环境,象征广阔的空间与诗人的情感。
    • 浮槎欲纵无从放: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然而又感到无能为力。
    • 余生恨不作银钩:诗人希望能化为银钩,随意捕捉生活中的美好。
    • 随时照得花模样:愿望与现实的对比,体现内心的遗憾。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莺啼比作伊人的歌声,增强情感的亲切感。
    • 拟人:赋予自然声音以人的情感,增加诗的韵味。
    • 对仗:如“九水弯流,千山叠嶂”,增强节奏感和整齐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与希望,代表春天的生机。
  • 绿罗衣:象征美的女子,代表诗人内心的渴望。
  • 九水千山:象征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无常。
  • 银钩:象征理想与追求,愿望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莺”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悲伤的情感
    • C. 远方的希望
  2. “余生恨不作银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 A. 希望能随意生活
    • B. 希望能捕捉美好
    • C. 希望能忘记过去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崔荣江的《踏莎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崔荣江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豪放的情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崔荣江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