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秋夜》
时间: 2025-01-14 14:55: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秋夜
作者: 叶小鸾 〔明代〕
灯晕伴残更。萧萧落叶轻。
诉穷愁草际虫声。
栏外芭蕉新嫩绿,仍做出,旧秋声。
罗被夜凉清。凄然梦亦惊。
透纱窗月影纵横。
几遍鸡声啼又晓,空蹙损,两山青。
白话文翻译:
在灯光的晕染下,夜已深沉,伴随着零落的叶子轻轻飘落。虫声在草丛中诉说着无尽的愁苦。栏杆外的芭蕉长出新嫩的绿叶,却依旧发出往年的秋声。薄薄的罗被在夜里显得寒凉,梦中也因而惊醒。透过纱窗,月影交错闪烁。几声鸡鸣再次唤醒黎明,山色空惆怅,依旧是那两座青山。
注释:
- 灯晕: 灯光的晕染。
- 残更: 夜已深,时钟已接近半夜。
- 萧萧: 形容落叶声的凄凉。
- 穷愁: 无尽的愁苦。
- 草际: 草丛之间。
- 芭蕉: 一种植物,象征热带的特征。
- 罗被: 一种轻薄的被子。
- 月影: 月光的影子。
- 鸡声: 鸡鸣声,象征清晨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小鸾,明代女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具有浓厚的抒情特征。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秋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秋夜的氛围,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孤独的感叹。秋夜的凉意与虫声交织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唐多令 秋夜》展现了诗人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诗中以“灯晕伴残更”开篇,营造出一种深邃而静谧的夜晚氛围。接着,萧萧落叶声和虫鸣声交织,传达出一种无尽的愁苦感。尤其是“诉穷愁草际虫声”,将自然界的声音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栏外芭蕉新嫩绿,仍做出,旧秋声”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虽然新叶在生长,但旧的秋声依然萦绕在耳边,暗示着时间的无情和对过去的留恋。夜的凉意透过“罗被”,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甚至在梦中也被惊醒,进一步强调了秋夜的寂寞与思索。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月影的交错与鸡鸣声的清晰相互映衬,形成了夜深人静与晨曦初现的对比,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体上,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清雅的美感和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灯晕伴残更:描绘夜晚的氛围,灯光照耀下夜已深沉。
- 萧萧落叶轻:落叶轻声飘落,传达出秋夜的凄凉。
- 诉穷愁草际虫声:虫鸣声诉说着无尽的忧愁,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
- 栏外芭蕉新嫩绿:描绘栏杆外新生的芭蕉叶,象征新生与希望。
- 仍做出,旧秋声:尽管有新绿,但往年的秋声依旧萦绕,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
- 罗被夜凉清:薄被在夜里显得寒冷,反映出夜的清冷和孤独。
- 凄然梦亦惊:梦中也因寒冷而惊醒,增强了孤独感。
- 透纱窗月影纵横:月光透过窗纱,影子交错,描绘出夜的宁静。
- 几遍鸡声啼又晓:鸡鸣声再次唤醒黎明,象征新的开始。
- 空蹙损,两山青:山色依旧青翠,尽管心中充满惆怅,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 “灯晕”与“残更”比喻夜深与孤独。
- 拟人: “虫声诉穷愁”,虫声似乎在诉说情感。
- 对仗: 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如“几遍鸡声啼又晓,空蹙损,两山青”。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折射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对时间流转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晕: 象征夜晚的孤独与思索。
- 落叶: 代表生命的流逝与凋零。
- 虫声: 传递无尽的忧愁和孤独。
- 芭蕉: 象征生命的新生与希望。
- 罗被: 表达夜的寒冷与孤寂。
- 月影: 代表夜的静谧与内心的反思。
- 鸡声: 象征新的开始与时间的流逝。
- 青山: 代表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灯晕”指的是什么?
- A. 月光
- B. 灯光
- C. 星光
-
“诉穷愁草际虫声”中的“虫声”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无尽的愁苦
- C. 宁静
-
诗中描述的“栏外芭蕉新嫩绿”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新生
- B. 过去的回忆
- C. 秋天的萧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静夜思》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比较叶小鸾的《唐多令 秋夜》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但叶小鸾更侧重于秋夜的萧瑟与忧愁,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抒发对离别的感伤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