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秋影》
时间: 2025-01-06 04:5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露散空濛。明霞在远峰。爱冰蝉斜挂疏桐。瑟瑟西风催漏去,频移向画帘中。小径百花丛。花间尔伴侬。对清潭却又无踪。翠袖添寒灯欲暗,还疑是隔纱笼。
白话文翻译:
寒露散落在空中朦胧的雾气中。远处的山峰映衬着明亮的霞光。我爱那冰冷的蝉声,斜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瑟瑟的西风催促着时光流逝,频频飘向画帘之内。小路旁百花盛开,花丛中你我相伴而行。面对清澈的潭水,然而却又看不见彼此的身影。翠绿的袖子在寒灯下渐渐黯淡,似乎还怀疑这是隔着纱帘的景象。
注释:
- 寒露:指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指每年10月8日前后,天气逐渐变凉。
- 空濛:形容空中朦胧的样子。
- 冰蝉:蝉声清冷,与秋季氛围相符。
- 瑟瑟:形容风声或物体轻微震动的声音,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画帘:可能是指装饰的帘子,暗示着空间的分隔。
- 清潭:清澈的潭水,象征宁静和深邃。
典故解析:
本诗中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情感,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的深切感悟,以及在这寂静的季节中对爱与陪伴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尚憙,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百态,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的秋季,反映了诗人在这一季节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唐多令 秋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季的寂静与清冷。开篇以“寒露散空濛”引入,营造出一种模糊而清新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季节感受。接着,诗人描绘了远山的霞光与蝉鸣的意象,表现出秋天的孤寂与优雅。
“瑟瑟西风催漏去,频移向画帘中”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对过往的留恋与不舍。小径与花丛的描写则增添了一丝温馨与亲密,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最后,诗人在“翠袖添寒灯欲暗”中,突出了夜晚的降临与孤独感,同时“隔纱笼”的意象也让人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遥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寒露散空濛”:描绘秋季的早晨,寒露使空气显得朦胧。
- “明霞在远峰”:远处山峰的霞光,给人以美的感受。
- “爱冰蝉斜挂疏桐”:诗人对秋蝉的喜爱,表达孤独的情感。
- “瑟瑟西风催漏去”:西风的声音像是在催促时间流逝。
- “频移向画帘中”:时间仿佛在画帘后面流逝,暗示内心的思绪。
- “小径百花丛”:描绘宁静的小路和盛开的花朵,增添了生机。
- “花间尔伴侬”: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陪伴与温情。
- “对清潭却又无踪”:面对清澈的潭水,却看不见彼此的身影。
- “翠袖添寒灯欲暗”:翠绿色的袖子在灯光下显得寒冷,暗示夜晚的来临。
- “还疑是隔纱笼”:似乎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带来一丝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寒露”、“明霞”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拟人:西风被赋予了催促的动作,增加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秋季的清冷与孤独,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 寒露:象征着秋季的到来,代表着生命的逐渐衰退。
- 明霞: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也暗示着转瞬即逝。
- 冰蝉:象征着孤独与清冷的情感。
- 清潭: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翠袖:代表着人际关系的温暖与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露”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瑟瑟西风催漏去”中“催漏去”意指什么?
- A. 让时间流逝
- B. 增加时间
- C. 停止时间
- D. 变换季节
-
诗中“翠袖”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寒冷
- C. 人际关系
- D. 生命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秋思》:马致远
诗词对比:
- 《秋夕》中的孤独感与《唐多令 秋影》的情感相似,都是对秋天的深刻体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虽然季节不同,但情感共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