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李拾遗二首》
时间: 2025-01-08 22:33: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李拾遗二首
作者: 崔道融 〔唐代〕
故友从来匪石心,
谏多难得主恩深。
行朝半夜烟尘起,
晓殿吁嗟一镜沈。
天涯时有北来尘,
因话它人及故人。
也是先皇能罪己,
殿前频得触龙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的老朋友向来不是冷酷无情的人,
劝谏多次却难以获得皇上的恩宠。
行朝的半夜,烟尘四起,
清晨的殿前,我叹息着一面镜子沉没。
天涯海角时常有北方的尘埃,
因此谈起其他人和故人。
也是先帝能自我反省,
在殿前常常碰到龙鳞。
注释:
字词注释:
- 匪:不是,否定词。
- 石心:比喻冷酷无情。
- 谏:劝谏,指劝说君主。
- 主恩:君主的恩宠。
- 行朝:指当时的朝代。
- 烟尘:指战乱或动荡的象征。
- 晓殿:早晨的宫殿。
- 吁嗟:叹息。
- 镜沈:指镜子沉没,暗喻失去的东西。
- 北来尘:来自北方的尘埃,象征战乱或悲伤。
- 触龙鳞:比喻得到权贵的宠爱或恩惠。
典故解析:
- 龙鳞:古代传说中,龙的鳞片代表尊贵和权力,触龙鳞则意味着获得恩宠或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道融,字子韬,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于760年。他的诗歌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崔道融的诗作常常反映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悲李拾遗二首》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心中充满忧虑与惆怅。这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故友的怀念,映射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深切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开头两句直接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对谏言难以被采纳的无奈,显示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政权的不满。接下来的“行朝半夜烟尘起,晓殿吁嗟一镜沈”,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夜晚,正如当时的社会一样,充满了不安与忧虑。诗人在清晨的殿前叹息,显得无比孤独与失落,镜子沉没象征着希望的破灭和对未来的迷茫。
“天涯时有北来尘,因话它人及故人”一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人与他人的思念,展现出一种无尽的惆怅。而最后两句则将焦点转向历史,提到先皇的自省,暗示着一种希望与反思,虽然处于困境,但仍然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获光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思考,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复杂与诗人内心的纠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友从来匪石心:强调故友的情感深厚,非冷酷无情。
- 谏多难得主恩深:尽管多次劝谏,却难以得到重视和恩宠。
- 行朝半夜烟尘起:描绘动荡的夜晚,烟尘象征不安。
- 晓殿吁嗟一镜沈:早晨的叹息,镜子沉没隐喻失去希望。
- 天涯时有北来尘:远方的尘埃象征着历史的沉重。
- 因话它人及故人:因而提到他人和故人,增添了惆怅。
- 也是先皇能罪己:提及先皇对自己的反省,表现出自省的智慧。
- 殿前频得触龙鳞:在殿前希望能得到恩宠,暗含对权力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沈”比喻失去的希望。
- 拟人:通过“吁嗟”赋予情感。
- 对仗:如“行朝”与“晓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友的怀念,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政治的关注,传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友:象征珍贵的友情与情感的寄托。
- 烟尘:象征动荡的社会与历史的苦难。
- 镜子:象征失去的美好与希望的沉没。
- 龙鳞:象征权力与恩宠,反映诗人对地位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匪”字的意思是:
A. 是
B. 不是
C. 可能
D. 一定 -
诗中提到的“镜沈”象征着:
A. 友情的破灭
B. 失去的希望
C. 政权的稳定
D. 未来的光明 -
“触龙鳞”这句主要表达了: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历史的遗憾
D. 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悲李拾遗二首》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纠结,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感慨,而后者则结合了对故友与政治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崔道融研究》